【论坛】怎样才能创作出文化精品?||薛一飞 张紫旖
怎样才能创作出文化精品?
薛一飞 张紫旖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与文化消费的升级,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四川作为文化大省,文创从业者如何利用四川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有的文化特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成功为行业提供了深刻启示:文创需下“绣花功夫”。这种功夫,是锲而不舍的恒心,是敢于取舍的智慧,更是对文化深耕细作的视野。唯有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打磨、创新,才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在新时代踏浪前行,绽放独特光彩。
锲而不舍的心界。文创作品的主创者往往要与自我、时间、市场展开持久博弈,《哪吒2》的主创团队在剧本打磨、角色塑造、画面呈现等环节倾尽心血,细节皆经反复推敲、精心雕琢,这反映了创作者内心深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界,体现了艺术追求与工匠精神的完美融合,展现了生动的“绣花功夫”。
打造一部既传承传统文化又符合现代审美的精品动画,需要坚持不懈的追求、锲而不舍的深耕,这是从“笨功夫”到“真功夫”的转化。申公豹的毛发渲染逐根调整光影,土拨鼠动态模拟真实生物习性……《哪吒2》创作团队投入相当长时间研发特效技术,把技术难题转化为艺术突破。剧情设计上,《哪吒2》突破传统的善恶二元对立,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冲突,细腻地刻画了哪吒内心的挣扎与成长。视觉风格上,影片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风格与现代动画技术相结合,使东方意境与数字科技产生化学反应,创造出独特的视觉美感。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深耕细作,不仅使影片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也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有舍有得的境界。《哪吒2》的成功是一场关于“舍与得”的文化哲学实践。文创领域的“绣花功夫”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精雕细琢,更是一种文化定力的彰显。创作者在“舍与得”的辩证中始终坚守两个原则——舍去速成诱惑,深耕内容厚度;舍去零和博弈,构建共生生态。
舍去“速成捷径”,获得艺术精品。在AI技术赋能速成、算法批量生产的时代,《哪吒2》选择了一条“反效率”的创作路径。影片舍弃对“短平快”商业逻辑的迎合,投入5年多时间打磨剧本、绘制场景。这种“舍”是对浮躁功利的抵抗,“得”的是艺术生命力的沉淀与观众口碑的积累。
舍去“个体执念”,获得协作共生。影片片尾列出的138家动画公司名单,揭示了文创产业从“个人英雄主义”到“生态协作”的转型。这种开放协作的模式,既是对个体创作局限性的超越,也是对中国动画工业体系的锻造,得到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深耕细作的眼界。《哪吒2》制作团队不仅创作出了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更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范例。
从“文化自信”到“全球叙事”的突破。《哪吒2》摒弃了对西方动画的简单模仿,选择以东方哲学重构传统神话。影片将“反抗天命”的主题升华为对身份认同、代际冲突的现代性追问,在艺术与情感的双重维度上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这种叙事策略既扎根于本土文化基因,又以共同价值激发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
从“流量迎合”到“精神共振”的升华。在算法主导的流量时代,《哪吒2》以“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的精神内核替代商业公式。影片中的哪吒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神童”,而是一个充满人性弱点的“魔童”。角色的设定不仅使故事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生活,也为影片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张力。同时,影片还通过哪吒的成长历程、哪吒对宿命的反抗,传递了关于命运、责任和自我救赎的深刻思考,将抗争精神转化为跨越代际的文化符号,使得影片具有更高的思想深度。
《哪吒2》的创作团队凭借对艺术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执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为观众呈现了一部佳作。由此可见,文创产业必须在战略定位上把握时代脉搏,洞察文化趋势;在技术细节上以精湛技艺和细腻情感展现人性光辉;在价值传递上坚守文化自信,挖掘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来源:《四川日报》2025年3月3日第12版
作者:薛一飞 张紫旖(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