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神奇的蓬安锦橙100号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15 19:35:29 浏览次数: 【字体:

神奇的蓬安锦橙100号

1957年,蓬安县园艺场(又名龙角山园牧队)在县城附近龙角山栽培柑橘等水果,培育柑橘新品种。中华知名水果锦橙100号的母树就是在龙角山诞生的。

锦橙100号以其优良品质,获得广大消费者喜爱,成为蓬安人走亲访友时馈赠他人的土特产品。很多人都对锦橙100号的名称感到好奇,这其中还有一段戏剧性的故事。

柑橘素为蓬安主产水果之一,是蓬安县出口创收创汇仅次于蚕丝的主打产品。全县各乡镇、队社,甚至社员户都有柑橘园。民国时期,蓬安柑橘主要是本地甜橙(学名酸柑,俗称广柑)和红橘(俗称橘子)。土产广柑皮厚籽多,且酸度大,但耐储藏,窖藏可以保存到次年夏天,一枚广柑可值一升(约3.5千克)麻豌豆。

1957年,蓬安县果树站从重庆市江津真武园艺场引进锦橙嫁接苗400株,在蓬安县园艺场繁育。为便于管理,这些引进的苗株都依次编有号码。工人们将编号用红油漆写在树干上。

向长锡是园艺场的老工人,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因此也受到园艺场领导与工友们的敬重。他常常巡视园内,对每株树的长势、病虫害及需要落实的管理措施,都能做到了然于胸。

不久,一桩怪事引起了他的好奇与疑惑。编号为100号的锦橙树,所处位置土壤肥沃、地势向阳,果树长势茂盛,结的果实很多,而且,这些锦橙个大色艳。但是每年秋收摘锦橙时,除树尖几个不成器的锦橙外,所产锦橙都不翼而飞。要说是这些锦橙被贼娃子偷了,为什么侧旁的树果实累累、又大又红,却无人偷摘呢?

向长锡发现这个情况后,与个别老工友进行交流。有人打笑道:“这锦橙敢情是被‘小神子’惦记上了吧? ”

向长锡也将这情况向园艺场领导进行了汇报,领导要他对100号锦橙树多加留意。带着这个任务,向长锡便开始对那株编号为100号的锦橙树格外关注。

一天晚上,几个小青年来偷锦橙,恰好被向长锡逮个正着。向长锡问这些小青年:“近处不偷,偏偷远处。你们这是什么道理?”小青年们开初不肯说,被向长锡逼急了,他们才吞吞吐吐说道:“这株树的锦橙太好吃了。”向长锡问:“都是一样的锦橙,这棵树的锦橙有什么不同呢?”小青年让向长锡尝一下从这棵锦橙树上摘下的果子,向长锡一尝,果然这锦橙不同寻常,味道好极了。

就这样,向长锡发现了锦橙100号,他也开始对这株锦橙树进行重点培养。事实也证明,这些锦橙确实与众不同,品质特优。

蓬安锦橙100号(图片来源:四川发布)

1973年秋,编号100的锦橙树果实的特优品质引起蓬安县柑橘技术人员的极大兴趣与高度重视,这种锦橙被作为重点优良品种进行广泛培育。

其后数年间,蓬安县果树站技术人员利用锦橙100号树的枝芽,在本地锦橙母树上进行高接繁育。高接繁育的母树试花结果,品质也十分优异。

1981年1月,蓬安人蔡宝成于南充农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19年的四川省南充农业学校,1976年升格为南充农学院,1981年部分农学专业被并入四川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并恢复为普通中专建制。2003年4月,与南充教育学院、四川省水利经济管理学校、南充工业学校合并组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果树专业毕业后,调入蓬安县果树站任果树栽培技术员,主编了《蓬安县果树资源调查及区划》,并请示成立无核锦橙100号攻关小组,对锦橙100号的生态条件、生物学特性进行充分研究。蔡宝成等人运用测土配方、营养诊断、修剪枝条等定向优选技术,最终培育出了无核锦橙100号。

锦橙100号样品于1981年送到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四川省果树研究所进行理化分析鉴定。鉴定结论如下:“‘锦橙100号’系锦橙优变单株,生产健壮,丰产性好;果实具有果大色艳、皮薄籽少、味甜汁多、细嫩化渣的特点,可溶性固体物及全糖、维生素含量等均属最佳优良性状。”

1981年11月,经四川省专家鉴定,锦橙100号正式定名,并作为重大科技成果申报。

1982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5年2月,蔡宝成与果树站的人员带着3筐锦橙100号去江西省南昌市参加国家级评优。无核锦橙100号被评为全国优质甜橙第二名,荣获农牧渔业部金杯奖。

1989年,再获全国优质农产品金杯奖。

1993年,在泰国曼谷获优质农产品国际银奖。

1995年2月,“锦橙100号”再次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2019年,我国正式开启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蓬安锦橙100号”入选首批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

锦橙100号以其果大色艳、肉多无籽、细嫩甘甜、入口化渣等特色,成为蓬安独具特色的土特产品之一。

岁月沧桑,昔日龙角山的锦橙100号母树虽早已不存,但由其繁衍化育的万千锦橙100号,已遍布蓬安县及四川各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蓬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