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纪录片《山河岁月》:风云岁月书写党史百年辉煌

作者:刘婷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27日 09版) 发布时间:2021-05-27 09:55:51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刘婷《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27日 09版)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锤炼不断砥砺前行,用坦荡的赤子心带领中华儿女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不断书写百年筑梦、百年辉煌、百年奋斗的壮丽史诗。在革命道路上,无数英雄志士用生命书写壮丽史诗,将血泪化为星火,照亮人民的前行之路。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以广阔的视角、恢宏的气势、精致的表达深情回望百年党史,再现风云岁月中的典型人物与关键时刻。该片通过真实客观、思辨哲理的艺术创作,借影像之力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国家和人民创造的光辉成就,再现革命英烈的坚定理想与热血真情,让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与革命理想坚实落地,在跨越百年的时空中见证信仰与行动的统一。

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是星星之火不断燎原、最终抵达神州大地每一个角落的故事。该片从嘉兴南湖的游船出发,在绵延百年、超过2500分钟的叙事时间中跨越万里山河,在时空交织中展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征程。《山河岁月》不仅通过全景叙事的手法记录党的重大事件与非凡人物,也客观讲述了所历经的曲折探索历程。在南京雨花台,16岁的烈士袁咨桐在花季年华为国捐躯;在上海龙华,左联五烈士英勇就义……山河为骨,岁月为魂,一个个身怀理想信仰的革命志士,用自己的滚烫热血照亮理想之路,在党史中留下了鲜明的足迹。

如何将历史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是纪录片讲好故事、融情表达的创作重点。与传统理论文献片不同,《山河岁月》规避了教科书式的解说,将历史人物与真实故事作为创作核心,以史带人,以人言事,客观立体地塑造了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让尘封在历史中的人物重新鲜活,为文献纪录片赋予人性温度。

在第二集《百年望道》中,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不断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将先进的思想化为书籍不断扩散至每一个角落,为救亡图存的爱国志士提供最强大的理论武器。从《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史》到新时代理论著作,这一本本马克思主义论著正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背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具象展现。书籍的背后是无数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将革命理论之火不断传递的使命担当。他们望道、寻道,最终筑梦于道的理论探索,正是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不竭动力。

作为迄今为止容量最大、展示历史人物最多的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除了展现真实生动的人物故事,更通过丰富的视听元素与创新的形式展现党史题材的恢宏气势,以大制作、大情怀讲述气壮山河的辉煌史诗。在画面表现上,影片全景展示祖国的锦绣风光,以同山河共命运的角度进一步唤醒观众的家国意识。同时影片大量调动珍贵的高清历史影像资料,不仅增强了权威性与真实性,更承担了国家相册的重要作用,价值弥足珍贵。另一方面,影片在音乐的选择上别具匠心,通过颇具年代感的音乐带领观众穿梭在时空岁月中,沉浸在不同的历史场景中与人物同感共情,在艺术化的情感空间中构建想象共同体。

另一方面,作为具有现代创作理念和意识的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充分重视画面形式的创新,借助手工沙画、分层动画、热播影视剧的画面穿插等多元素创新表达,为观众带来富有新意的视听享受。这样的形式融合不仅提升了影像的叙事张力与审美空间,而且通过多元的艺术形式与轻语态的表现手法,可以有效提升观众的互动与参与感,实现新时代文献纪录片在青年一代中的融合传播。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蓬勃生机的源泉活水。

在百年历史中,每一代青年都怀揣理想高歌前行,为这个年轻却又不平凡的大党谱写深情赞歌。党史教育正当其时,《山河岁月》不仅是珍贵的党史相册与历史回眸,更是互联网时代为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建立精神家园、传递精神旗帜的成功探索。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学习英雄先烈的奋斗精神、激发大家争做新时代的奋进者,这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年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教育意义和鞭策作用。

在当下快节奏、碎片化、追求视觉奇观和快感刺激的浮躁语境中,《山河岁月》放慢脚步,用2500分钟、100集的篇幅梳理脉络,为讲好党史故事,树立党史人物,呈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沧桑与辉煌进行了思想与艺术上的有效统一。回望历史,无数英烈身怀理想信念与民族大义投身于革命建设,他们不畏死亡,怀揣满腔热情书写生命史诗。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重新出发理解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史,才能总结经验摸清规律,为新时代新征程汲取智慧力量。

立足新时代,该片以风云岁月书写党史百年辉煌,通过小切口、精细节展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真正做到了有思想、有高度、有故事、有真情。这不仅是新时代文献纪录片的创新尝试,更实现了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融合表达,对当代党史教育而言同样弥足珍贵。

(作者:刘婷,系中国传媒大学教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