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治探索>详细内容
2023-04-21 08:47:50

陈世英 ‖ 汶川县红军长征历史遗迹现状分析与保护(下)

作者:陈世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3-13 17:18:01 浏览次数: 【字体:

汶川县红军长征历史遗迹现状分析与保护(下)

陈世英

(七)板桥关战役遗迹

位于汶川县绵虒镇板桥村。

据说国民党勾结当地一个叫陈光斗的人,设下弩刀阵,见血封喉,红军打不出去。另据当地人98岁的老人武海山讲:“1935(民国二十四年)4月28日,有24架飞机扔炸弹,炸了很多坑,豆子、玉米等庄稼被炸得面目全非;以前还有人捡到红军的镰刀,现在已找不到了;红军是徐向前的部队和张国焘的部队,国民党是川军李家钰的部队;红军吃得很差,吃野菜、树皮;红军打不过板桥,就从板子沟翻了出去。”由此可见当时战争之惨烈。

板桥关绝壁天险(图片来源:中红网)

《绵虒乡志》《红军长征过汶川》等书记述:板桥关位于岷江东岸板桥沟南侧,绵虒城北8公里,是当时灌县进州骡马大道上的一座险关,川敌“三路军”第二混成旅第五团(团长杨显铭),驰援陶凯,被红九军27师阻于板桥关,饬令以关据险扼守。该敌从岷江岸边沿板桥沟南侧到与彭县接界的最高点构筑防御工事。与河西岭岗、招店遥相呼应。其后沿岷江在绵虒桃关、兴文坪梯次配备着第五混成旅,企图阻止红军向成都方向发展,并伺机攻击威州驻岷江的红军。

红四方面军为了安全渡过岷江,也在板桥村(隔板桥沟与板桥关相对)至山岭部署了大量兵力,从5月29日至8月11日,两军相峙达74人,发生战斗数十次,互有杀伤,均未打过板桥突破对方阵地。“打不过的铁板桥”是由于:

第一,地形险要。板桥沟的两边都是崇山峻岭,悬岩峭壁,尤如斧劈刀切,沟深谷窄。红军与敌军哨兵夜间可以对话。两边的山呈多个马鞍形,相邻山头的火力可以相互支援。敌人占据关隘要道,红军难于进攻。

第二,敌人在各隘口的灌木丛、乱草中设置铁丝网并挂有铃子,安有6角钉和弓箭。箭头用毒药水煮过,伤者难以医治。

第三,敌军死守板桥期间,凡是晴天都有飞机轰炸红军阵地。最多的一天出动24架次。投弹27枚。

第四,李家钰部又以金钱网罗了一批亡命徒,组成“敢死队”。每参加一次战斗,就偿给现大洋十个,以求垂死挣扎。

第五,由于张国焘分裂红军,在茂县成立了“西北联邦政府”。拓展占领区域,扩大实力,红四方面军开始是进攻性战斗,与中央会师后,党中央提出占领川、陕、甘三省的总方针,指示红四方面军固守茂、威等地区,向岷、嘉两江之间,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经威州胜利渡过岷江,使板桥关战事变成防御性战斗,主要防止敌人袭击。②

很多人知道当地有一句谚语是“打不过的铁板桥,盘不完的萝卜寨”,而板桥村至今依然有一地名叫“关门”,说明当年战斗的激烈,但当年战斗的地方却少有人知道具体位置,我们今天也只能根据上了年纪的人找到一个大体方位。

汶川县绵虒索桥(图片来源:中红网)

(八)马岭山红军阻击战场遗址及纪念馆

马鬣山,又称马岭山,位于岷江西岸,绵虒西南约10公里的草坡沟口。

马岭山红军遗址分布范围约3万平方米。汶川大地震前遗址内保存有:乡、村苏维埃驻地、红军营指挥部、红军连指挥部、红军炊事伙房、坷巴凼凼(红军挖的饮用水塘)、防空掩体、红军庙、红军班合葬墓、红军战壕以及万人坑和红军用过的家具器物等红军遗迹、遗物。该遗址是阿坝地区战场规模较大,红军遗迹、遗物较多,且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红军战场遗址,系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只可惜2008年一场罕见的大地震,将这些遗迹中的大部分埋于黄土之下。幸好当地百姓还保留了很多红军使用过的物品,并且建立起一个小型的“马岭山红军纪念馆”,我们依然可从中想象到当年那场惨烈的战斗。

马岭山战斗遗址文物保护标志(图片来源:《巴蜀史志》2017年第6期)

1935年8月11日,为掩护红军主力北上,红九十九师七团1个连约200余人在马岭山进行了一场异常惨烈的阻击战。当时川军一路军第十五旅旅长杨宗礼率14旅27团(团长王澄熙)、28团(团长周德仪)、15旅29团(团长周迪僧)3个团从都江堰(时称灌县)出发,经耿达尾追红军。8月13日拂晓,由于红军长时间行军极度疲惫,驻守在西南坡山王庙的20余名红军被杨部摸了哨,炊事员在被川军砍断一条胳膊的情况下,仍拖着锣鼓奔走呼喊,直到另一条胳膊被砍断,依然坚持报警,鲜血流了一路;因敌我数量悬殊,庙里的红军战士在战斗中全部牺牲;川军在飞机的支援下继续坚持猛烈攻势,但红军也进行了奋力反击。从凌晨至下午5时许,川军虽然7次占领阵地和北侧小山头,但均被红军冲击夺回,川军死伤数百,终未能突破红军防线。红军在1天的阻击战中打退川军3个团连续进攻,完成了阻击任务。

现在马岭山很多红军遗址都被埋在地下,尚待恢复。比较令人欣慰的是原足湾村的老书记,也是现在“马岭山红军纪念馆”的文物管理员曾明富(67岁)大爷自费收集了两百多件红军当年用过的东西,暂时堆放在一间屋子里。其中有徐向前用过的桌子、凳子,碾火药的碾子、弩和箭、两枝枪、熬药的罐子、送饭的篮子等,还有两块印版,红军用于打桩。

马岭山阻击战经过示意图(图片来源:《巴蜀史志》2017年第6期)

(九)羌锋簇头沟“红军烈士纪念馆”

红军烈士纪念馆原位于绵虒镇簇头沟村(今羌锋村),是为缅怀1935年8月10日至11日在簇头沟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敌军杀害的44名红军战士而于1977年春修建、1978年清明节揭幕的纪念馆。纪念馆是平房,砖木结构,占地1.2亩,建筑面积64平方米,呈四方形,高6米,正面大门上额书“红军烈士纪念馆”。馆内建有高2.5米的纪念塔,塔内装殓烈士遗骨,塔身正面刻“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纪念馆整体建筑坍塌。2009年,深圳爱心人士奉献大爱捐款200余万元,2010年在绵虒镇羌锋村启动重建,2011年竣工,并改名为“汶川县红军纪念馆”,在馆外树立大石,上面刻写了簇头村红军政治部遇难的事件。

新修建的红军纪念馆为双层建筑,占地面积平方782.7平方米。从展厅右侧的侧门进入便是预展室,预展室北墙上贯通整面墙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镰刀斧头红旗装饰板,中间是以毛主席和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过雪山的素色宣传画,上面衬着鲜红色的毛主席手书七律长征诗;展厅正厅西面正墙上正中位置是红底上镶嵌的金色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左右两侧是同样金色标题“红军万岁”“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下方是多幅当时的历史照片;南北两面墙上分别是前言、红色足迹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展板,展板下是一个个倾斜的展台,分别展示了当年红军在长征途中打下的一个个经典战役:威震雁门关、巧夺岭岗、板桥关保卫战、马岭山阻击战、争夺威州索桥。展厅正中三个红绸覆盖的梯形有机玻璃箱内,是当年在汶川牺牲的红军战士的遗骨。

走出展厅,南围墙内是一面镶嵌着刻石的墙面,那一幅幅刻石上的话说出了我们对当年红军长征那一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的追忆和赞颂:“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史诗、长征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诗篇”。

(十)东门口红军石刻标语

位于汶川县龙溪乡联合村东门口组,村民唐连英宅东25米,石刻正前1米处有四棵柳树。1935年红四方面军西路军长征途经此地,在山脚岩壁15平方米的范围内,楷书阴刻“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国民狗党!”标语2幅,落款为“红西路军政治部”,字径为0.23-0.45米不等。1991年经汶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门口红军石刻标语对研究红军在汶川县的革命历程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石刻目前保存极差,文字已无法识别。

(十一)耿达喇嘛寺红军遗迹

耿达幸福村有一喇嘛寺,位于幸福村之神树坪背后的牛坪山山顶,海拔在2400米左右。1935年,红四方面军33军经过耿达喇嘛寺,在此与四川军阀刘文辉的部队交战,以此寺院作为临时指挥所,经过三天三夜激战,红军以少胜多,击退了国民党军阀,掩护了红军主力北上。此次战斗在寺院内的大殿墙上有详细介绍。

(十二)其他石刻标语

除月里大队半山石头上“活捉刘湘”四个字现在字迹还比较清晣,其他地方的石刻大多模糊不清。

四、汶川县红军长征历史遗迹现状分析

如前所述,我们可把汶川县红军历史遗迹现状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保存比较完好。如郭竹铺红军石刻标语和月里大队石刻标语,保存完整,字迹清晰可见。

第二种,石刻字迹不清,遗址杂草丛生。如东门口红军石刻标语,东门口红军石刻标语对研究红军在汶川县的革命历程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石刻目前保存极差,文字已无法识别。又如雁门战斗遗迹,徐向前指挥战斗的遗址雁门乡索桥村川主寺在文化大革命前还保留着,却因文革寺庙被毁,现在遗址处杂草丛生。

第三种,多次进行了改建。如红军桥。从竹索桥到钢索木板桥,再到“水泥走廊桥”,最后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建成的“景区走廊桥”,均取名为“红军桥”。

第四种,因大地震大部分被毁。如马岭山红军阻击战场遗址。汶川大地震前遗址内保存有:乡、村苏维埃驻地、红军营指挥部、红军连指挥部、红军炊事伙房、坷巴凼凼(红军挖的饮用水塘)、防空掩体、红军庙、红军班合葬墓、红军战壕以及万人坑和红军用过的家具器物等红军遗迹、遗物。该遗址是阿坝地区战场规模较大,红军遗迹、遗物较多,且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红军战场遗址,系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些遗址都被埋在地下,尚待恢复。

第五种,异地重建。如羌锋簇头沟“红军烈士纪念馆”。

第六种,尚未进行开发的历史遗迹。这一类较多,如岭岗战斗遗址、板桥村红军战场遗址、文壁山战斗遗址、维顶山(围顶山)战斗遗址、耿达喇嘛寺红军遗迹、红军遗骸埋葬地乱坟包等。当年红军在这些地方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有些地方现在还能找到子弹、弹壳等。但因多在山势险要的地方或人迹罕至的地方,所以基本没有进行开发。有的年青人甚至不知道这里曾有红军战斗过。

五、对汶川县红军长征历史遗迹的保护建议

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经历了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笔者认为,汶川县红军长征历史遗迹现状不容乐观,需进一步加强保护力度。如现在不加强宣传和保护,多年后恐怕当地老百姓都不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与红军长征有关的红色文化资源了。为此,笔者建议:

(一)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要对当地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当地人民的保护和开发意识,鼓励当地人民把自己所收集到的或家里流传下来的红军遗物上交有关部门,把自己知道的包括从长辈那口耳相传的红军故事向有关人员讲述。

(二)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已有文献记载和群众收集的基础上,对有关本地的红军长征历史资源进行普查,整理有关资料和信息,分门别类,登记造册,摸清应保护与开发红色资源的底细和现状。

(三)向政府及部门领导汇报,将有些保护不力、或尚未纳入保护名录的资源,尽快采取保护措施。

(四)建议出台相应法规和制度,对破坏红军长征历史遗迹(如遗址、文物)的人进行惩处,对人民群众在收集、保护和开发红军长征资源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表彰。

(五)对红军石刻标语等不容易移动又易风化的遗迹可就地进行加钢化玻璃框的方式进行保护,并在遗迹所在村委会通过图片或复制品等方式进行宣传。

(六)县上统一印制宣传册,发放到各单位和各村,加强宣传,增大红军长征历史遗迹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①汶川县志编委会.汶川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②汶川县文物保护宣传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③汶川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红军长征过汶川[M].内部资料.2005.

④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红军长征过阿坝论文选编[M]内部资料.2007.

(全文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陈世英(阿坝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