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治探索>详细内容
2023-04-21 08:47:50

汤毓良 ‖ 挖掘绵阳历史文化 建议以志为据新建文化景点

作者:汤毓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19 15:13:52 浏览次数: 【字体:

挖掘绵阳历史文化

建议以志为据新建文化景点

汤毓良

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参加全国第一轮编史修志工作,经专业培训,并阅读《华阳国志》《四川通志》《直隶乾隆绵州志》《绵阳市志》《绵阳县志》等,去省、市档案馆、图书馆查阅有关史志资料,收集市、县、区、乡有关地方资料与口碑资料,归纳汇总研究,经历十载完成了《绵阳城乡建设志》《绵阳建筑志》编纂;参与《四川省志·建设志》《绵阳市志》编纂,收集了几百万字原始资料,从中提炼、编写了上千篇小文章在报刊杂志发表。“读史可以明智”,精选两百余篇编印成《绵州之迷》公开出版。自己因此被媒体誉为“绵阳通”,结交了众多文友,参加了6个学会、协会及全国、省市学术研讨会议。“阅读经典、传递力量”,自己像换了个人似的,编史修志给本人成长带来重大意义与影响。

绵阳市志(图片来自网络)

01

了解绵阳历史文化,归纳了古城古迹150余处

阅读史志,发掘地方历史内涵,结合现场查看,系统归纳了绵阳几千年孕育的历史文化名城成果:在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古城内外竟有两座读书台,城内三庵、城外五观、四大名阁、四大乐楼、五大坛台、六大书院、六大会馆、六大名楼、七座古塔、八大牌坊、八大亭、九大府第、十大署衙、十大贤堂、十一寺、十二庙、十五洞天、十九泉以及大禹望乡台、鱼父故村、滴米遗迹、姜楚公角鹰碑、老鹰滩、飞来石、水观音、金土地、摩崖造像、碑记题刻、仙人桥等古迹150余处,叹为观止。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史志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永续利用的基础性载体。

绵阳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02

解读了绵阳城市历史发展规律

经阅读州志、县志,明确了汉涪县地址,南北朝涪县潼州城址、绵州唐城、绵州宋城、明城、清城城址。

研究解读:唐代以前城市发展规律为放弃型跳跃式发展规律,唐代以后,北宋开始为基础型延续式城市发展规律。

1.汉涪县:州志、县志记载:“州东五里,东山第一山下,芙蓉溪即汉涪县。旁证:富乐寺州东五里,五里堆州东北五里,六里村、汉阙、仙人桥附近。

2.南北朝梁城(涪县,潼州城)。《绵州县志·卷四·职官篇》潼州刺史载:“梁天监中(502-519),张奇为太守,造楼橹去敌。有东西二门,东门久塞,为富乐山气所冲。”东门对着富乐山因靠近被山气所冲,可见在今沈家坝一环路两侧,正对富乐山太阳鸟雕塑。由于汉涪县在两山之间地势狭小,水毁,兵燹而放弃迁出平坝(沈家坝)。

3.唐城。越王楼为州府,杜甫《越王楼歌》:“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那么唐代绵州城就在越王楼东南方,即开元场、韩家脊一带。南北朝梁城(含隋代)经五百多年战争,以及水毁放弃旧城址,跨芙蓉溪重建唐代绵州城。

今日越王楼(图片来自网络)

4.北宋绵州城。唐城由于芙蓉溪与涪江支流(碧水寺,在唐代名水阁院)水毁,向韩家脊南端,今涪江三桥南端迁移。《清乾隆直隶绵州志·城池篇》载:“宋真宗时(1007)推官欧阳观筑土城。”唐城由于芙蓉溪与涪江三桥北端迁移;唐末水毁严重,北宋欧阳观(欧阳修之父)选高地,在今涪江三桥南端建宋城(为今涪城区老城)终结了唐以前放弃型跳跃式城市发展规律。其旁证:参看《绵阳县治图》即城垣街区图,老南门与清代北门(迎恩门)不相对,且相差甚远,否定了老南门不是清代南门。而老南门与明代北门(棉花街明代为大北街,即今红星街北段)也不相对,相差较远,那么老南门就是宋代南门,相对北门在涪江三桥河心,东门在青年广场轮船码头处,西门在今钟鼓楼处。有清同治绵州志卷十五公署篇216页东为六一堂记载:“二堂后为三堂……上谕亭一座,知州杜兰记:西街之南上谕亭一座……”可见宋城西街即今警钟街的原东街一段,警钟楼城厢派出所处,又有《绵阳县治图》,靠近钟鼓楼后大门道巷,这大门道即北宋西门、大门道巷即西门城墙根。

5.南宋绵州城。在北宋绵州城基础上向西北扩展至三倒拐巷与马家巷、孙家巷一带,州志记载: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绵州刺史程德降建 城垣1200丈,高1.5丈。

6.明代绵州城。继续向西北方发展至顺城街与翠花街一线,绵州志载:“明成化初(1465)刺史宁鸿经石包砌,周九里有奇,高一丈八尺,阔一丈一尺,计一千六百余丈,门四各有楼。”

7.清代绵州城。继续向西北方发展至公园口铁牛街一带。清嘉庆五年(1800)知州刘印全在明城残存的基础上向西北扩展,经条石砌城七里有余,城高1丈五,脚宽3.2丈,面宽1.4丈。

8.民国城。仅在清城基础上,向外北成绵路、绵兴路、人民公园修建了几条街,城墙上加开建国门、新南门、抗战门。建国后仍继续向西北发展到平政、高水、圣水、青义方向。传承了基础型延续式城市发展规律。

志书里的“民国时期绵阳县治图”(作者供图)

03

解读绵州之谜街巷历史成因

《绵州县治图》中,城垣既不方正又不圆,东门不对西门,南门不对北门;而且北门与西大门在一条线上,大西门正对中心医院;小西门(长兴门)与东门相对,为何不称大西门?顺城街不顺城(顺明城而不顺清城),“顺城街不是街、西巷子不是巷”(老百姓常说);三倒拐巷为何倒了三个拐?一人巷是如何形成的?老城为何有三条北街?小岛村原来不是岛,韩家脊原来是个岛等等,不解之处经过阅读史志,仔细观察分析《绵阳县治图》城垣与街道的分布怪现状,发表文章予以解答。

绵阳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许多小街小巷陆续被高楼广场取代……笔者与《绵阳晚报》记者共同编写“记忆中的绵阳老街巷”105条,长达三年时间登载,整版图文并茂,回顾绵阳城市变迁和那些年代的市井生活动态。

绵阳城区大街小巷有600多块竖立的街道牌,无文字介绍,乃一憾事。经市住建委牵头,由我执笔,近期将主城区所有街巷与桥梁、各园区有文化内涵的街道,写出街牌简介文字,含街巷的成因、历史文化、方位规模、命名来由,文字控制在200余字。

04

以志为据,建议新建文化景点

依靠地方志记载,薪火相传。虽然绵阳老城区150余处历史文化遗迹大部分无法恢复,但仍有11处30余个景点可继续发掘。以史志记载的丰厚乡土文化资源线索,打造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按照文化为魂,史志为据,景点为体,为建设幸福美丽绵阳提供线索与合理化建议。

1.三江湖畔,建议设古迹码头:角鹰诗碑、“老鹰滩”码头、渔父故村、望江楼;

2.老市委原红星大院,建欧阳修故里;

3.南山公园,恢复郭玉读书台、大禹望乡台、十贤堂;

4.西山公园,恢复欧阳崇公祠、营盘咀、扩建恭候祠;

5.富乐山公园宝盖峰,增建如意观,游仙街道增设游仙观;

6.仙海湖沉香铺,建设沉香救母、孝文化景点;

7.飞来石大桥一带,扩建“飞来石”景区以及附属建筑纯阳阁、玉片堂、飞石亭、张公庙等;

8.青年广场,恢复先农坛;

9.富乐公园南区(富乐阁以南),恢复文昌庙与桂尚殿八角井、玉泉山石刻、东塔、元帝宫景点;

10.游仙区太平镇,恢复唐明皇幸蜀遗址、太平楼、南山寺、赐皇旨圣恩碑、九龙碑,扩建滴米遗址;

11.园艺山上马村,恢复上马古村、军营训马场与蜀汉三国景点。

(题目系编者所加,原标题:阅读史志解开了绵州之迷)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汤毓良(绵阳市地方史志学会常务理事,绵阳市老科协城建交通环保委员会理事,原绵阳市建委编史修志办公室副主编)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