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挖掘地方志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中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12-11 17:41:36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的乡村社会治理工程,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集合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挖掘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蕴含的乡村文化资源,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地方志的文化内涵、资政参阅 、教化育人,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挖掘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蕴含的乡村文化资源,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要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与国史、族谱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基石,是一方土地上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其内容涉及地方历史、文化、民族、社会等各方面,可“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具有历史延续性、内容广博性、材料真实性特点,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省地方志部门坚持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积极转变“闭门修志”观念,在抓好志鉴编纂工作的同时,切实担负地方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2019年10月,省地方志办印发《关于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吸纳了全省各级地方志部门具体做法,从乡村文脉保存、乡村产业发展、文明乡风传承3个方面,提出13条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意见》是四川地方志工作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也是一次积极的探索之举。

一、地方志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化内涵支撑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唯有让文明浸润乡土、让文化滋养乡情,才能为乡村振兴舒展精神之翼、安放绵绵乡愁、铸就文化之魂。地方志中蕴含着千百年来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是承载乡愁乡恋、构筑精神家园的新阵地;是丰富乡村文化内涵、促进文旅融合的新引擎。新形势下的地方志,是使乡村文化走向繁荣兴盛、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的内在需要,是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竞争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内涵支撑。

以传统文化衍生新业态。地方志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是促进文创产业发展、衍生新兴业态,进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基础。成都蒲江甘溪镇明月村利用境内始于南朝的邛窑土陶文化遗产,建立“产业支撑+文化助推”基本发展思路,通过“外引+内培”的人才培养途径及“乡村游+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从市级贫困村到国际陶艺村的跨越式发展。

以特色文化润色新产业。地方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是提升产业品味、润色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泸州市、叙永县地方志部门通过举办“鸡鸣三省”会议暨川南游击纵队历史影响专题研讨会、编制《叙永鸡鸣三省石厢子红色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方式,使“鸡鸣三省”这张红色名片,逐步成为引领叙永老区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进程的助推器。广元市利州区地方志办助力打造“女皇武则天故里”文化品牌,相继推动建成女皇文化产业园、汤山女皇温泉度假区等新产业;协助打造“红军精神”文化品牌,推动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园建设,推动全区“一乡一品”文化品牌体系基本成形。

以公共文化涵养新风尚。新形势下的地方志事业,已逐渐由相对单一的修志编鉴向以此为基础的方志理论研究、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全面发展。对地方志资源的多渠道挖掘和多元化应用,对乡风文明、家风家训等传统道德资源和乡村优秀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对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德阳旌阳区孝泉镇发扬“姜诗孝亲”“涌泉跃鲤”等德孝文化,通过举办“感天大孝祭”“城隍会”等活动,激发人们爱国爱乡、尊老敬孝的文明新风尚。高县新修族谱引入家训家规,探索了培养现代公民道德的新路径。

二、地方志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资政建设参考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作为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或特定事项的资料文献,是前人实践活动和智慧经验结晶,具有服务当代、垂鉴后世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任宁德地委书记时曾说:“一个县的历史最好的体现就是县志,府志则更为全面,……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地方发生过什么事,可以从中有所借鉴。”内容包罗万象的地方志,能让人系统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能帮助乡民在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中,守住精神家园,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资政建议和建设参考。

发挥历史经验的借鉴作用。研究、借鉴地方志蕴含的历史信息和地情文化,可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过去、把握当下、开创未来。历代志书和地情文献中关于古街、宗祠、宫庙、古民居等的记载,代表了先民的集体记忆和历史智慧,对于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如何编制规划、防范风险、化解难题等具有借鉴作用,是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出力出彩的有力助手。“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北川等羌族地区的灾后重建便参考了民国《北川县志》中关于羌、汉族建筑传统的记载,在适应现代人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又保持了民族地区建筑文化传统。

发挥乡规民约的推动作用。家谱族谱、地情文献等史志资料中记载的“村规民约”和“家风家训”,已积淀成一方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成为新时期乡村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凝聚乡村振兴力量的基石。隆昌市南关石牌坊古镇的六座古牌坊和三座德政古石碑已成为“立体史书”,其中蕴涵的德政、忠孝文化,展现了隆昌官风的纯正和民风的淳朴。宜宾市南溪区裴石镇巴蜀家风传承示范基地,通过挖掘、整理地方史志和文化遗产,引领营造出家风正、民风淳、政风清、党风优的社会新风尚,从而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发挥乡恋乡情的凝聚作用。地方志横陈百科、纵述历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是维系民族血脉亲情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地方志记载的民风民俗、乡村文化等,能有效提升乡民文化认同和自豪感。《彰明县志》《彰明县修筑城墙记》等方志文献和北宋“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碑的存在,为研究李白出生在江油提供了佐证资料。另一方面,以地方志为代表的传统美德和农耕文明,也从思想上影响着乡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生产行为。富顺县运用志书中记载的古驿文化和村落文化,营造出具有浓厚乡亲乡情的文化氛围,激发乡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地方志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教化育人平台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最大的瓶颈。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激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爱家爱乡爱国热情,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教化育人是地方志重要职能之一。地方志可为乡村教育和繁荣乡村文化提供平台,推动乡民实现对乡村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培养乡土人才,培育新乡贤,吸引人才回流,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培育新乡贤。在传统社会,乡贤因具有良好社会声望和较大社会影响力而被政府和民众推崇爱戴,历代地方志书对乡贤都有详尽记载。随着时代变迁,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桥梁、以乡村为空间的乡贤文化仍历久弥新。在《四川乡镇简志》和名镇、名村志编纂中,发现并产生出一批“新乡贤”。这些人通过自己的学识、专长、技能、文化和影响,成为乡村的“魅力权威”,有力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对于构建乡村治理理念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本土人才。近年来,我省地方志系统深入实施方志文化惠民工程,让地方志中记载的文化资源最大程度地惠及普通群众,培养本土人才。省地方志办多次向对口帮扶的古蔺县桂花镇田坝村赠送《方言志》《川菜志》等特色志书和“舌尖上的四川”等音频节目,丰富乡民精神生活,增加青少年对巴蜀文化的了解。富顺地方志办协助马安村建立乡村振兴学校、农民夜校等机构,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以培养乡村人才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美丽新村建设。

吸引人才返乡或扎根乡村。乡村是村民的精神归属,乡土文化是扎根乡村又系在游子身上的绳索。乡土文化越繁荣,吸引力越大。张勇放着大城市的大老板不做,回到老家绵阳游仙魏城镇铁炉村做村支书,还自掏腰包给村里修路,带领村民们一步步走上富裕路。著名旅游策划人、陶瓷品牌“扫云轩”创办人李敏慕名到蒲江甘溪镇明月村考察、挖掘陶艺艺术,成立明月国际陶艺村,先后引入来自文创、旅游、艺术等领域的“新村民”100余人扎根明月村。“新村民”带来了资金资源,也带动了明月村产业、文化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省地方志部门在充分发挥地方志功用、履行地方志职能、服务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成效。然而,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还需各级地方志部门和全体地方志工作者积极主动作为,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彰显地方志的文化传承和精神纽带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执笔:朱丹)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黄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