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

  • 刘彦青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12日 11版) 《史记》的文学经典地位与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经典形象密切相关。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形象,一方面影响读者对《史记》文本的解读;另一方面因其特殊的产生情境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一定程度上契合了...
  • 季小乔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12日 11版) 黄庭坚是北宋时期创作字说类古文最多且其中不乏优秀作品的文学大家,学界研究颇多。笔者认为,阅读黄庭坚的字说有助于我们看清北宋时期名字文化所达到的学理高度,有助于我们认清古代名字文化在思想...
  • 彭林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12日 11版) 西周是历史上第一个倡导德治的朝代。在周人看来,人的道德成长优先于一切,“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大学》)。国家“非徒政治之枢机,亦道德之枢机”(《殷周...
  • 彭 林 《光明日报》( 2023年07月01日 11版) 儒家文化为礼乐文化,礼乐相须为用,缺一不可。秦火后《乐经》失传,所幸《乐记》犹见存。“记”以解释、阐发经义为宗旨,故《乐经》之大旨、学理,可借此得其大要。《乐记》作者,旧说为公孙尼子,然近...
  • 易闻晓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26日 13版) 赋发端于战国,兴盛于汉代。赋论则起于汉人《诗》学本位的赋作批评,并不承认赋体的自立。汉代赋论构造了《诗》《骚》及赋的流变系统,以班固之论为代表,《两都赋序》谓“赋者古诗之流”,实际上也视...
  • 林大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12日 14版) 【读史札记】 长期以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存在着不同理解。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内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和复杂,西方...
  • 谢乃和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12日 14版) (图片①) (图片②) 战国时期上承夏商周下启秦汉,变法与改制是这一长达两个半世纪的时代主题。战国诸雄以富国强兵为目标进行的变法,在对三代礼乐制度的损益式继承基础上,实现了从封建贵族分权政治...
  • 熊明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10日 11版) 乡贤,指那些长期居住在乡村、不应察举与征辟或者在出仕以前或辞官以后不担任朝廷官职且以道德文章为乡人所推崇敬重者。汉末魏晋南北朝,王朝更迭频繁,国家政权的权力往往无法抵达社会的末端——乡村...
  • 宁镇疆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10日 11版) 【国学争鸣】 老孔先后或主次问题由方勇先生揭橥,曹峰先生继之讨论,近来颇为引人关注。诚然,传统“孔先老后”“孔主老辅”格局的形成与汉以后官方“独尊儒术”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很大关系。不过,从...
  • 马爱菊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3日 11版) 【青年学者论坛】 先秦儒家的君子理念并非凭空产生,其渊源有自。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官学下移是推进先秦儒家君子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目前研究状况而言,学界对官学、私学关系下的君子观念...
首页 1 2 3 4 5 6 7 8 尾页 共78条信息/共8页 转到第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