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寻找康巴》>详细内容
2022-11-29 23:59:45

【方志四川•文学】王怀林 ‖ 《寻找康巴》第二章 横断山 梦断山(八):西姆拉——外国势力的侵入和内藏外藏的提出

作者:王怀林 来源:《寻找康巴》 发布时间:2019-05-12 22:18:38 浏览次数: 【字体:

《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2004年8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版书影

横断山  梦断山

西姆拉—外国势力的侵入和内藏外藏的提出

历史经验表明,中原和边疆地区存在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中原地区统一,边疆地区就安宁,中原地区分裂,边疆地区就纷争、政权林立。

以藏区为例,中原建立了强大的隋唐王朝,西藏吐蕃王朝采取开放政策,也与隋唐相表里共同兴起;唐朝分裂了,吐蕃也分裂,五代、辽、金、宋、夏分裂对峙,西藏也政权、教派林立;元代实现了大统一,西藏也实现了萨迦派政教合一的统一地方政权;明朝相对衰落一些,西藏帕竹噶举地方政权与噶玛噶举地方政权相继由于中央政府的孱弱,也都实力不强;清朝兴起,全国统一,西藏也出现了格鲁派统一的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19世纪末期,由于清王朝的衰落和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大举进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几千年来不为人知的藏区,在外国人长驱直入和阴谋策动下,蒙受了山河破碎的羞辱,并演出了一幕幕沉重的历史活剧。

 17世纪以来,经过西方人的全球出击,除非洲大陆上不多几处地方和冰冷的南极洲外,西藏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片白种人几乎未能涉足的地区,有关它的有限知识,与其说是给人们以指导,毋宁说是唤起人们更大的兴趣。这就是19世纪末期,中国藏区以其神秘的魅力,对西方人产生诱惑作用,而且这种诱惑还一直持续至今的原因之一。

尽管14世纪以来,西方就流传着喜马拉雅这块隐蔽的土地有一个约翰基督王国和蚂蚁黄金的离奇传说,直到17世纪初到18世纪,才有罗马天主教耶稣会和卡普清修会的先后30多批共一百多位传教士从西藏北部进入,他们开始以各种语言形式将西藏的信息介绍到西方。进入19世纪,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西藏成了一个外人难以进入的“禁地”。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探险家、传教士、密术士、登山者和间谍非法闯入,他们多数都未能进入拉萨,许多人还在进藏途中留下了他们的累累尸骨……

1863年,穆罕默德·艾哈迈德在英国蒙哥马利上尉的训导下,带着学会的六分仪、指南针与默记于心的用星辰测定方位、煮沸水测定海拔的本领,利用手中的念珠(由108粒改为100粒)记步,转经筒隐藏资料和笔记,开始了测量西藏的艰险旅程。最初入藏的穆罕默德在达拉山口的风雪严寒中倒毙路旁。蒙哥马利又派出新训练的纳恩·辛格和马尼·辛格化装进藏,后纳恩·辛格历尽艰难(他们从察隅河谷进入),于1864年进入了拉萨,还神不知鬼不觉地参见了五世达赖喇嘛。他当时提交的勘察结果表明拉萨位于北纬29度39分17秒,海拔3566米。现在我们都知道:拉萨在地图上标明的方位是:北纬29度41分,海拔高度是3650米,这不得不让我们对这个超级间谍的坚韧和才华感到惊叹!

也许是纳恩·辛格的这一举动打响了向拉萨冒险的发令抢,于是,一场为名誉而战的闯入拉萨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序幕:

1879年,沙俄军人尼古拉·普尔热瓦尔基上校,率20余个卫兵和远征队员在沙皇的资助下,从北部进入羌塘高原。在经过青海果洛地区时遇到英勇的果洛骑兵的阻击,他们在枪杀了几十人后进入到离拉萨仅有240公里的地方,当辉煌似乎指日可待的时候,藏军突然从天而降,在大队藏军面前,这个骄横的上校不得不沮丧地打道回府。

1888年,一名叫克希尔的美国驻北京公使馆官员,从青藏线经塔尔寺进藏,在离拉萨只有400多英里的地方,于断粮数日濒临垂死之际,他不得不面对狼群眼里饥饿的凶光喏喏而退,狼狈返回。两年后,当他到达离拉萨只有100英里的地方时,藏军又奇迹般地出现,不客气地将他赶出了西藏。

塔尔寺(图片来自网络)

后面还有马考烈、兰滋德尔、法国人邦瓦洛、印度军官鲍尔与特罗德、英国人安妮和仆人平措、法国人莱因斯、荷兰人里贾俞特等人纷纷企图进入拉萨,结果大同小异:有的身首异处,有的狼狈被逐。1913年,一个名叫其里斯·威尔逊的英国人便将自己僵硬的尸骨和日记留在了珠穆朗玛峰的陡坡上,他的离奇计划是在珠峰半山腰上突然将飞机降落,然后带着英国国旗爬上顶峰,这样既省事又可将该峰以英国来命名!

珠穆朗玛峰(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他们都未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在西藏的经历却使他们声誉鹊起,并且名利双收。走到离拉萨49英里被遣送的英国人利特德尔回国后得到皇家地理学会的金质奖章,连他那随同进藏的小狗,也被皇家地理学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

尽管如此艰难,还是有人进入了拉萨,这其中有一个日本人河口惠海就成功地潜入了拉萨,以香客身份住在色拉寺一呆3年。他为英国谍报机关广为收集情报,后因身份暴露于1902年出逃锡金。

入藏前的河口慧海(1897年,32岁)

鸦片战争失败后,西方殖民者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把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头上。1858年签定的天津条约,规定英人、法人可以进入中国内地游历、经商、自由传教;1860年签定的北京条约进一步规定法国传教士可以在全国各省租田买地;1876年签定的烟台条约,规定英国可以派员“遍历甘肃、青海一带地方,或由内地四川等处入藏,以抵印度”。自此,西方人在传教、游历、考察等名义下大量进入藏区。

最早进入康区的为传教士。1862年,康定法国天主教会派人进入巴塘,但当地人信奉喇嘛教由来已久,传教士以送钱、送吃、送穿等小恩小惠引诱藏民信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收效甚微,仅有17个巴塘人信奉天主教。1894年,美国传教士也在康定、巴塘等地相继建立教堂,到1932年在巴塘的美籍男女已达30余人。此后,意大利、德国、土耳其、瑞士、西班牙等国的传教士蜂拥而来,到1936年,仅康定县就有各国传教士30多人,教徒4000多人,在今甘孜各地建立直属教堂18个。在此时期建立的中甸和盐井天主教堂至今犹存。

位于芒康县上盐井的盐井天主教堂(图片来自网络)

在康区,他们为所在国收集情报,并对当地人民进行经济剥削和文化侵略。如1891年,法国天主教会在巴塘以开荒为借口,强占土地128亩;美国基督教会在巴塘占地100多亩,并大兴土木,高筑围墙,俨然成了外国租界。

1899年,俄国人科兹洛夫率领所谓“西藏考察队”18人,经青海玉树、三十九族地区到类乌齐到今昌都县琐图村,遭到当地村民抵抗,他们竟然向村民开枪,枪杀无辜村民21人,制造了“锁图血案”。

1922年,甚至英国的一名准将柏来乐也潜入三十九族(今昌都丁青一带)地区。1911年11月28日,英国派出数千人的军队分两路侵入察隅热巴、瓦隆一带,以为到此“考察”的英国人在这里被杀进行报复,并对该地区的情况进行侦察,并为1914年西姆拉会议上非法划定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收集情报。

察隅县察瓦龙乡(图片来自网络)

1884年,巴塘人民在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闻风而起,将法国神父抓起来,捆在河西村背后山坡上的木桩上,胸画黑圈,当活靶用土枪打死,造成所谓“巴塘教案”。1881年,驻巴塘的天主教士携带物品13驮,擅自潜往盐井,被三岩藏民杀死。还有中甸杀死传教士的“阿墩子教案”等,都表明了藏族人民对西方列强的反抗。

在这些“探险”活动中,当时因“日不落帝国”而称霸全球的英国人自然会不甘示弱,他们在侵略西藏的“竞赛”中充当着急先锋的角色。正如美国藏学家梅·戈尔斯坦在《喇嘛王国的覆灭》中指出的:“无论20世纪以前藏汉关系具有多么微妙的特点,本世纪前11年所发生的几件大事极大地改变了这一情况:其中之一便是随着英国对西藏兴趣的增长和关系的加深,导致了一连串的入侵事件,并于1904年占领了拉萨……”

 英国从17世纪起,在印度设立了东印度公司,从事对印度人民财富的掠夺。到18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其产业革命的逐渐完成,英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强国。于是它的殖民主义魔掌进一步伸入东方不发达国家,寻找倾销产品和掠夺原料的市场。1763年,英国完成了对印度的殖民化,但由于在印度和西藏之间隔着尼泊尔、不丹和锡金(当时称哲孟雄)三个小国,而锡金和不丹一直是西藏的附庸,自然也属于中国的势力范围。英国为了侵略西藏,企图将该三个小国控制在它的手里。

位于伦敦的东印度公司总部(图片来自网络)

1816年,英国侵入尼泊尔,割其西部库马翁等大片土地,并逐渐将尼泊尔纳入势力范围予以控制;1860年,英国攻入锡金首都;1865年打败不丹,从而并吞或控制了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尼泊尔、锡金和不丹诸国,形成了对西藏的半月形包围。1877年,维多利亚女皇加冕为印度女皇后,英国更认为,控制西藏是确保印度“安全”的必要措施之一。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加紧了侵略西藏的步伐。

1888年,英军以藏军在隆吐山设防为由,从锡金、不丹向隆吐山发动进攻,藏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在落后的武器和清廷妥协退缩政策的影响下失败。英国随即迫清政府签定《藏印条约》和《藏印续约》,使中国承认英国对锡金的“保护”,并取得亚东等地的通商权。

当时英国和俄国都野心勃勃地想侵夺西藏,并为此勾心斗角,展开激烈竞争。20世纪初,乘俄国与日本为争夺中国东北发生“日俄战争”无暇他顾之机,1904年,英国以派遣麦克唐纳“护送”荣赫鹏到拉萨“谈判”为名,派军侵入西藏。经过数月的激战,于8月3日占领了拉萨,13世达赖逃亡青海等地,侵略军与西藏上层僧侣签定了城下之盟——《拉萨条约》,拟订了勒索大笔赔款、实行全境通商等丧权辱国的条款。

1904年8月英军开进拉萨城,逼迫当时以甘丹赤巴为首的西藏僧俗官员和三大寺代表签订《拉萨条约》(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英国势力进入西藏,他们便不断在西藏上层培植亲英势力,并武装藏军。此时,赵尔丰在康区实行改土归流,和当时的驻藏大臣联豫一道,推行新政。为支持新政并防止英国势力的进一步发展,由钟颖统领下的川军开往拉萨,13世达赖及其僧俗上层担心自己的传统权力和地位受影响,原来坚决抗英的达赖转而寻求英国的支持,在英国的挑拨下于1910年出奔印度。

此时,正值辛亥革命和清王朝崩溃,在拉萨的清军发生分裂后溃散,被逐出拉萨。英国利用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被袁世凯把持,造成各地纷争、军阀混乱之机,在康区驱使藏军夺取清末已为赵尔丰控制并改土归流的地区,相继占领太昭、嘉黎、察隅各县,与边军相持于昌都、巴塘、盐井一线。

赵尔丰(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局势的发展,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于是四川都督尹昌衡率军支援,云南都督蔡锷也出兵相助。这时英国政府跳出幕后,一方面抗议中国进兵,一方面供给西藏军费四万磅,折给枪械运藏,并借口“保护”英商利益,派兵进驻江孜,以为声援,同时以“不承认民国政府”为由威胁袁世凯。袁世凯为换取英国的承认,实现自己当皇帝的美梦,遂屈膝投降,命令尹昌衡、蔡锷停止前进。

蔡锷(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极具侵略性的帝俄势力也利用中国内乱,参与瓜分中国。1912年,俄蒙签订《商务协定》,开始将外蒙古殖民地化,同时觊觎西藏。英人为怕俄国进一步染指西藏,遂捷足先登,于1914年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在印度西姆拉召开由英、中、藏参加的会议,英印政府外交部长麦克马洪以“调停人”和“诚实的经纪人”的姿态提出“调停案十一条”,即所谓《西姆拉条约》,其中除了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英国保证不做吞并(目的也是为了限制俄国等其它殖民主义国家进入西藏)外,提出了“内藏”和“外藏”的概念,即宁静山以西包括昌都以西至太昭之川边西部,西藏地区及玉树二十五族地区为“外藏区”,中国政府对他们只有宗主权,在拉萨驻军不能超过300人,让其自治;宁静山以东包括巴塘以东至打箭炉等川边地区,云南维西、中甸、阿墩子等地及青海地区为“内藏区”,该区由中国管辖,但保留西藏委派寺庙堪布及地方头人之权。

昌都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该条约除了包藏将当时藏军占领的昌都以西的传统康区土地划归卫藏,并使“内藏区”分裂出去的图谋外,还有将西藏地方政府势力渗入康区(“内藏区”)的图谋,理所当然遭到全国人民反对,连袁世凯也不敢在条约上签字。会议虽然在1914年7月以完全破裂告终,但其造成的恶劣影响是深远的。它导致民国时期在英国支持下康区的长期分治局面。

江孜宗山抗英遗址(图片来自网络)

1914年3月24 日,在所谓的“三方会议”期间,麦克马洪和藏方代表夏扎·边觉多吉交换信件,私自划了一条包括我国门隅、洛隅、察隅部分地区在内的分界线,把这三个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划入印度范围之内。这笔在当时连英印政府都不知道、在会议中也根本未提出的交易,会后也无人理睬,只是在193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从档案中翻出并将其偷偷地塞进一本被冒充是1929年出版的《条约集》里,才为世人所知。这个被称为“麦克马洪线”的闹剧,在以后让人大做文章,印度据此至今仍占据该地区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为中印友好和两国关系留下了一大历史阴影。

1914年为解决西藏问题而举行的“西姆拉会议”是一次失败的会议,由于中国中央政府代表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因此会议并未产生任何正式条约,所谓“西姆拉条约”草案与“麦克马洪线”根本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甚至当时的英国政府也自知理亏,几十年内未敢在地图上标注“麦克马洪线”。但正是英方与西藏地方政府签下的这份非法的条约,给中印两国留下了争端与祸患,并直接导致了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发生,使得领土争端延宕至今(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寻找康巴》(王怀林著),2000年10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版,2010年4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第3版


作者:王怀林

来源: 《寻找康巴》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