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寻找东女国》>详细内容
2021-06-29 14:06:21

王怀林 ‖ 《寻找东女国》十 从丹巴到泸沽湖——一条女国文化的绚丽金带(下)

作者:王怀林 来源:《寻找东女国》 发布时间:2019-07-15 15:20:58 浏览次数: 【字体:

王怀林著《寻找东女国——女性文化在丹巴到泸沽湖的历史投影》2006年9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经作者授权,“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及“四川省情网”自6月22日起连载,以飨读者。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寻找东女国—女性文化在丹巴到泸沽湖的历史投影》,2006年9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书影

“从西王母的远古传说,苏毗、东女等女权国家的兴盛到当今从丹巴、扎坝到泸沽湖的母系文化遗存,其间有无必然的联系呢?”

“笔者通过对丹巴县、九龙县、木里县和泸沽湖的实地考察,加上对史籍的披索,一条逐渐清晰而又激动人心的‘女国文化带’渐渐浮出水面。”

“笔者经过考察,发现三地围绕女国文化的共同之处竟有数十处之多。”

“究竟是东女国的红粉佳人,还是走婚形成的优胜劣汰,亦或居住环境的自然天成?弄清这些问题,恐怕与寻找美貌佳人有不相上下的吸引力。”  

“东女国的强大影响至今犹存,直到建国前,这一带的嘉绒十八土司中还有几位女土司(土司,藏语意为国王)存在,可以说,实体意义上的女国一直延续到近代!”

从丹巴到泸沽湖——

一条女国文化的绚丽金带(下)

——人生礼俗的共有。从丹巴到泸沽湖,都有十分相似的成年礼习俗。在泸沽湖,男孩女孩到了13岁时,要举行隆重的成丁礼,俗称男孩穿裤,女孩穿裙。仪式由巫师达巴或喇嘛主持,除改装易服外,还要向祖先、经堂和长辈磕头施礼,然后互致礼物,大宴宾客,十分热闹。而丹巴女子17岁时的成年礼则更为隆重,不仅女儿易服盛装,家人欢庆,也是全村欢庆的节日。而男子则在出生时举行诞生礼,同时开始新一座古碉的修建,这或许又是东女国的女性文化传统使然?

成丁礼——易服(图片来自网络)

成丁礼——易服完毕(图片来自网络)

——独特的丧葬习俗。女国文化带和藏区主要流行天葬的葬俗不同,保留了东女国古老的二次葬的遗风。《旧唐书》称:“贵人死者,或剥其皮而藏之,内骨于瓶中,糅以金屑而埋之”,这是典型的二次葬。今天在丹巴和泸沽湖地区,也有在火葬后将碎骨根据卜卦方位埋葬的习俗,而且此前都将其曲肢如婴儿般放置,只不过丹巴有将其放入“坐材”中的地葬,而泸沽湖主要为火葬。扎坝放置于山洞中的崖葬则与丹巴的地葬有相似之处。

——猪膘文化的一脉相承。上文已介绍扎坝人猪膘肉的制作过程,在泸沽湖和丹巴都有此习俗,虽然味道有别,但做法大同小异,而且将其作为财富象征和接待贵客之用。特别是丹巴的猪膘肉种类较多,其中由猪大腿瘦肉风干制作的“香猪腿”非常有名,清代时作为贡品入宫,成为皇室桌上的佳肴。

摩梭猪膘肉(作者 供图)

——黑陶文化。女国文化带都有制作黑陶的传统(与东女国及夷人族群的尚黑是否有关呢?)。“扎”在藏语里是陶器的意思,汉史记载,在这一地区的古老民族中,有一支被称为“笮(一说“扎”)人”若隐若现。三地的陶器器型相近,纹饰也有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双耳罐上的装饰铜泡(也有镶嵌绿松石或其它石质材料的)为该地区所仅见。今天,扎坝人的生活用具中还普遍使用黑陶,“笮”人和“扎”人的称谓是否也是来源于擅长制陶呢?

扎巴人制作的黑陶(作者 供图)

——白石崇拜。女国文化带虽然和其他藏区和横断山走廊地区一样都盛行白石崇拜,但丹巴民居房顶四角的白色尖角则极为高大和张扬,显然已是白石崇拜的一种升华。而丹巴与扎坝民居外观的相似性及其外墙所涂日月图案的如出一辙,丹巴、道孚、雅江木雅地区的房顶上所插的兵器和经幡几乎完全相同,显系同一种文化遗传。

丹巴民居(图片来自网络)

——音乐舞蹈艺术。女国文化带广泛流行的锅庄(俗称圈圈舞),与“昆仑神话”中的傩仪有诸多共同之处。其音乐,丹巴的拉拉调、康定一带的溜溜调、九龙西番人的玛达咪调和泸沽湖时常吟唱的玛达咪(乃摩梭人的创世女祖)调也有不少共通之处。

嘉绒锅庄(图片来自网络)

——美人之乡。笔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泸沽湖时,就深为这里男子高大俊美、女子娇艳迷人所惊异。丹巴美人谷已名声在外,而且丹巴不仅出美女,也出俊男,特别是中路一带的男子,不仅身材修长、体格健壮、相貌英俊,而且还多半有增添其灵秀俊逸之气的一对酒窝 !扎坝男人也普遍身体匀称,女人健康活泼。三地的男子个子普遍高大,但不显臃肿,看不到大腹便便者(具有古蜀人及夷人的体质人类学特征),女人们则好像不受高原紫外线的影响,多半皮肤白皙,健康红润,面貌如花,加之能歌善舞,近年泸沽湖走出了像杨尔车娜姆那样的文化名人,丹巴的美人谷也愈加响亮,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屡屡吸引世人的目光。

丹巴美女(图片来自网络)

从体质人类学角度,夷人(含古蜀人)族群的体质特征有共同之处,且与中原汉人有很大不同。作为一个独特而古老的族群,他们来自何方,如何演变?还蕴藏着众多的谜团。

究竟是东女国的红粉佳人,还是走婚形成的优胜劣汰,亦或居住环境的自然天成?弄清这些问题,恐怕与寻找美貌佳人有不相上下的吸引力。

——源流之重。探询女国文化带族群的来历,一如横断山区的幽深峡谷和立体气候,山重水复而又变幻莫测。对以丹巴墨尔多神山为中心的嘉绒藏族的来历,除东女国说外,就有汉人说、嘉良夷说、墨尔多山地名说、象雄说、嘉绒语说、党项说、西夏说等众多说法,而且即使东女国,也只是该地域在6—7世纪时的一个阶段,在此之前的漫长时期呢?

嘉绒藏族姑娘(图片来自网络)

东女国的强大影响至今犹存,直到建国前,这一带的嘉绒十八土司中还有几位女土司(土司,藏语意为国王)存在,可以说,实体意义上的女国一直延续到近代。多封众建的历史导致今日的丹巴还有嘉绒语、康巴语、安多语和尔龚语并存,而且互相难以沟通,丹巴的“普通话”竟是汉语!

扎巴人自称属木雅人,木雅有人认为是西夏的流散后裔,但是为何西夏的成熟文字没有在此地留下只言片语呢?何况从其语言中也发现了古藏语、羌语成分。摩梭人自称蒙古人,但蒙古进入这一地区是元代才有的事,从其传说中的北来说和丧葬仪式中的灵魂北归,可以看出她们从北部迁徙而来,是否她们属东女国的流散后裔?

古碉下举行传统的女子成人礼仪式(图片来自网络)

让我们回到本文的论题,问题已不难解释。正是西部游牧走廊地理的畅通和隔绝并存,民族的迁徙、融合不断,才造成这样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象,多元并包的人文风光。虽然游牧民族的迁徙、冲突和交融,造成卡若遗址中一千年内有三种迥然不同的文化遗存,遍布该区域的新石器时代石棺葬文化的突然消失以及灿烂的三星堆文明风云流散,也造成众多民族和族群的脉络不清,身份难断,但也孕育出繁花似锦、丰富厚重的族群文化;虽然地理的隔绝使得交通不便、土司林立、人民生活困苦、经济发展滞后,但是也保存了像华夏远古文明和女国文化这样的人文胜景,成为人类学研究的宝贵财富,也成为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以及旅游专家们大显身手之地,其天人合一的香格里拉胜景,同时为当地民众的未来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未完待续)

来源:《寻找东女国》(王怀林著),2006年9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作者:王怀林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寻找东女国》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