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纪实】繁星的升起和陨落(七):新星的升起和展开‖田闻一

作者:田闻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31 14:48:26 浏览次数: 【字体:

繁星的升起和陨落(七)

田闻一

我常常仰望深邃的夜空。只见浩瀚无垠、钢蓝色的天幕上,缀满了金色的繁星。不经意间,刚才还在华光闪烁的明星,已然倏地掠过横无际涯的天际,在天幕的那一边陨落,让人扼腕叹息、惋惜。

――题记

新星的升起和展开

20世纪90年代的一天,我供职的《四川政协报》总编辑魏秋菊来到我的办公室,笑着对我说:“大编辑,我想把我的小师妹陈岚放到你的手下,当一段时间的见习记者如何?你亲自带带她!”

我不禁怔了一下:“陈岚?小师妹?”

“咦,真是贵人多忘事! ”她笑道, “就是你恩师陈朝红的女儿陈岚嘛,刚从川大中文系毕业。我也是川大中文系毕业的,她当然是我的小师 妹,对吧?她想到我们这里来实习一段时间。”

“啊! ”我不由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啊!”瞬间,一副难忘的、带有一些苦涩意味的画面闪现在眼前——

那是一个冬天。我回成都不久,去《四川文学》编辑部看望陈朝红等恩师们。时近黄昏,天气阴冷,寒风阵阵,云层压得很低,好像要下雪了。嗖嗖的冷风从窄窄的新巷子里冲出来,刀子似地利。新巷子外一个空地上,有几个工人正忙着给《四川文学》的编辑们分发冬天取暖的杠炭。那时,还是什么都要凭票供应,物资紧缺。为了尽可能快一些将自己那份杠炭拿回家去,能动手的编辑都亲自动手了,可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可是,身体有些残疾的朝红老师,只能被动地站在一边等。我注意他抱着尚幼小的女儿陈岚站在那里,显得有点可怜,一副孤苦无助的样子,只能等。可是,佝偻着腰的他,却万分珍惜地抱着、抱紧怀中的女儿,就像是怕睡熟了的女儿被谁抢去似的;又似乎只有抱得这样紧,才能给女儿足够的安全,足够的温暖。我知道,陈老师老年得女,而且师娘身体也不好,年龄也大了。他们老年能有这样一个健全的宝贵女儿,有多么的珍贵、珍惜。抱在他怀中的女儿,伏在他肩头已睡熟了。我正想上去帮忙时,工人已把他那份杠炭分好了,好大一个麻袋。我听见一个工人说了一句暖心的话:“陈老师,你不方便,我们给你送回去。”这就让我放心了。看到这个场面,为不打扰他们,我悄悄去了。

时光真是快呀!转眼之间,恩师的女儿陈岚就长大了,大学毕业了,要当记者了。喜之不禁的我,对魏主编的要求,还有什么说的,连连答应。

大学毕业,成了大姑娘的陈岚站在我面前时,给我一种恍然如梦感。她二十来岁,中等偏上的个子,体态适中;完全吸收了他们夫妇的优点,像父亲多些,眉清目秀。不过她不像父那样爱笑,清澈的眼神中,有种沉思,有种忧郁,更多的是刚毅。

在后来的接触中,我发现她话不多,踏实;温润如玉而又柔中有刚,心中有数,功底扎实;表面看,有一般大学毕业生的青涩,却多了一分沉着老练。

我安排她坐在我旁边。先是将一些全国各地的群众来稿给她看,让她从中挑选,考考她的眼力。我发现她目光敏锐,有水平,选稿很准。最好的是,她不仅领会编辑意图,而且不囿于个人爱好、偏见,能从众多来稿中挑选出可用稿。这,是好些职业编辑都做不到的。这还不是职业编辑眼光不济,而是讨巧———他们懒得看那么多群众来稿,而只用自己熟悉的作者、作家来稿,就绰绰有余,懒。而陈岚却不厌其烦,每天都要将大批量的群从来稿认真看完,认真挑选,尽可能做到无一遗漏,这不容易;这是对编辑态度、编辑水平、编辑素质的一个综合考验。她及格!

之后,我让她处理修改用稿;这方面,她表现得更是驾轻就熟,完全不像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学生,如鲁迅所说: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

我带她到生活中去实践。先去成都大慈寺。我欣喜地发现,在这座红柱根根、佛香袅袅、暮鼓晨钟、游人如织,《西游记》中唐僧原型玄奘法师做过主持的名寺中,她像一条会水的鱼自由地穿行,准确地捕捉到目标,写出很好的新闻稿。而且她英语不错,能找到一些慕名而来的外国友人,对他们进行采访,写出别有意味、引人注目的稿件,这是我的意外之喜。

在办公室里,陈岚的座位背对门。有几次,我抬头突然发现朝红老师悄无声息出现在门前,关爱无比地注视着女儿。看到我,他赶紧摇摇手,示意我不要声张,意思是不要让女儿知道他来了。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场景啊!让我想到什么叫“润物寂无声”,感悟到什么叫真正的舐犊情深。

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陈岚在《四川日报》从一个普通记者做起,到编室主任、到年轻的川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进步很快;这是必然的。我想,如果朝红老师地下有知,不知有多么欣慰,高兴呢!恍然间,我觉得,有一颗很亮的新星,升起在天幕上,着实可喜。

记得,最后一次见到陈朝红老师,是去看望他,并拿那本他送我的书《真善美的探索,聚焦四川作家群》。

在这本书中,朝红老师高度评论了我的长篇历史小说《赵尔丰·雪域将星梦》。这本书,最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1997年6月出版,继后由本来不出这种书的四川美术出版社很难得地出成插图本书,获意义不一般的1988—1998年四川第三届文学奖,先后入选《四川五十年文学作品选》(长篇卷)《四川改革开放30年文学作品选》(长篇卷)。

为了对一路看着我走来的朝红老师的怀念、敬重,更多的是为了显示老师的文学功底、文学眼光和文学水平,这里不妨引用一些他的文章:《追求历史底蕴与文学品位――田闻一和他的赵尔丰·雪域将星梦》——

“当今文坛,空前活跃,异彩纷呈:眼花缭乱的旗帜和主张,各不相同的追求和探索,多种多样的写法和格调。面对潮涌潮落、喧嚣变幻的创作流行,作家应该清醒地认识和把握自己,在多元变化的文学格局中找准自己的艺术定位,不左顾右盼,不盲目跟风,从自己的生活体验、文化功底和艺术修养的实际出发,注意扬长避短,走自己的路,经过刻苦的艺术探索和创造,方能开拓一方属于自己的艺术领地,创造出具有自己个性特色和独特艺术风采的作品。”

“擅长历史题材纪实文学创作的田闻一,就正是这样一位具有艺术的自觉和执着追求精神的作家。田闻一长期坚持业余创作,十分刻苦勤奋,曾写了不少文学评论、散文、特写、报告文学。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逐渐将主要精力转向纪实文学、纪实小说创作,特别着重在近现代史题材领域深入开拓。田闻一创作重心的转移,应当说是一种扬长避短的清醒的艺术选择。田闻一的生活经历比较特殊,他的家族成员中,有些人同旧社会政界上层人物有着广泛的联系,这使他有机会了解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材料;田闻一长期从事报刊编辑工作,至今担任《四川政协报》编委,由于工作关系,他经常同各界知名人士打交道,也便于查询和掌握丰富的文史资料。这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日积月累的历史文化积淀,就成为田闻一可供发掘的丰富的生活矿藏和独特的艺术优势。一旦认清了这一优势,田闻一创作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坚实基础,从而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些年来,田闻一辛勤笔耕,几乎是以一年一本书的速度连续推出了多本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如:《未遂政变》《成都残梦》《八千里路云追月》《黑幕低垂》《飘炸美国》《赵尔丰·雪域将星梦》(以下简称《赵尔丰》)。这些作品出版后,差不多都引起强烈反响,拥有众多读者,一些报刊连载或摘要,一些影视机构正改编搬上银幕、荧屏。其中有些书在书市上畅销,并在台湾出版,海内外也有影响。田闻一已成为当今一位十分活跃的畅销书作家。 ”

“新近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赵尔丰》,就是他这种努力的一个最新成果。这部30余万字的长篇历史纪实小说,确实是一部既有强烈的传奇色彩、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可读性很强,而又有厚重的历史底蕴、注重人物刻画、文学品位较高的佳作。 ”

“《赵尔丰》一书,背景开阔宏大,场面纷繁复杂,作家把赵尔丰一生的最后七八间的经历,放到清末政治风云变幻的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来加以审视和描写,通过赵尔丰从功名的巅峰跌入覆灭的深渊的大起大落的悲剧命运,从这一独特视角透视清廷上层的腐败和争斗,揭露帝国主义觊觎西藏、勾结支持分裂势力的罪恶图谋,展现21世纪初西藏人民悲壮激烈的抗英斗争和如火如荼的四川保路运动。朝廷上下、内地边疆的种种错综复杂的斗争,汇成了清末川康地区风云激荡、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作品既力图全面展示赵尔丰的传奇经历和历史功过,更着意于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历史必然性,从中引出历史的鉴戒。 ”

“《赵尔丰》一书的历史底蕴和文学品位,不仅表现在作家对历史严肃审视的态度和在整体构思上对题材内涵的深入开掘,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作家把人物塑造作为整个作品审美创造的中心,作品里故事情节的结构编织,环境氛围的营造渲染,乃至生活细节的选择描绘,都紧紧围绕着塑造人物来进行……作家集中笔墨,多侧面地刻画了赵尔丰复杂的性格和丰富的情感,凸现了这一艺术形象在那特殊环境里的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人们看到,赵尔丰既凶残冷酷、威严刚愎,又才识卓具、坚韧俭朴,各种复杂的对立因素,较为和谐地集于一身。作家还注意揭示人物丰富细腻的情感。作品中对赵尔丰与藏族姑娘卓玛的那种名为主仆、实为小妾的特殊关系的描写,不仅增添了传奇色彩,也为揭示戎马征战中赵尔丰内心情感波澜的细腻笔墨。这些艺术描写,使赵尔丰的形象避免了平面和单调,而有一种真实立体感,显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活。 ”

“人物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地域环境和文化、生活氛围之中,要真实深刻地塑造人物,离不开环境氛围的出色描写。田闻一对此也很重视,他注意把握特定历史环境和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不管是政坛风云、血火征战,还是婚丧饮宴、市井风俗,大多用笔精当,刻画细腻,使人有身临其境、历历在目之感。整个作品中,神奇苍茫的雪域高原风光与浓郁别致的川中风俗民情交织融合,时代的风云图与雪域的风俗画相映成趣,给作品增色不少。 ”

“田闻一的创作正处于良好的势头之中,我们期待着作家不断有新的探索,新的收获。”

很明显,朝红老师这篇绝妙的文学评论除了展示一个优秀文学评论家所有的好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诗意。这是作者本身是一个诗人的流溢;其视野之开阔、眼光之锐利、逻辑之严密、语言之灵秀、隽永,都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和烙印。

朝红老师这篇文学评论,最先发表在1997年他任职的《当代文坛》。这里,需特别指出的是,朝红老师在写作他这篇公认的分量很重的书评时,已是迟暮之年,而且还在病中。这是让我特别感念的。

斯人已去。而在我思想的屏幕上,却出现了这样一个瑰丽的景象――陈朝红陈岚父女,这两颗璀璨的明星:一颗在陨落的同时,另一颗冉冉升起。

(未完待续)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田闻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巴金文学院连续三届创作员;著作甚丰,多篇多次获四川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