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代蒋 ‖ 记忆里的年味

作者:代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1-30 10:12:35 浏览次数: 【字体:

记忆里的年味

代 蒋

时光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胸中藏着万千故事,总能将儿时的记忆娓娓道来。我的家乡在四川省安岳县思贤镇的一个小山村里,那里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春节习俗,也是我记忆里最难以忘怀的年味。将岁月的钟摆拨回到童年时光,那些跟年味有关的记忆在脑海渐渐清晰起来,纯真而生动。

杀年猪

每年腊月间,乡里大多数人家都要延续一个传统习俗——杀年猪。在农村一年到头,从农忙到农闲,转折点就是杀年猪。

杀猪的匠人是决定杀猪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一般没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杀猪经验,不仅猪没杀好,还会误了好时辰。

我印象最深刻的杀年猪记忆是在一个腊月的早上,那天母亲起得格外的早,在灶房里各种忙活,将大铁锅的水烧得滚烫。

一家杀猪众人帮。父亲将猪圈的石板门逐一挪开,叔伯们挤进猪圈里,有的扯耳朵,有的拽尾巴,合力将猪请出圈,连拖带拽地才能把猪摁上案板。只见杀猪匠手起刀落,滚烫的开水一遍又一遍的从头淋到尾。娴熟的杀猪匠在分割猪肉的时候,像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对猪的骨架及肉的纹理了如指掌。

杀完年猪,吃杀猪饭是必不可少的仪式。亲朋好友们聚在一起尽享丰盛的杀猪饭,共同庆祝丰收的一年,杀猪饭吃在嘴里,收获却在心里,那团聚的感觉比杀猪饭的味道还香醇。

杀年猪(2016年12月蓬州闲士摄于蓬安县南燕乡)

祭灶神

腊月进入倒计时,素有“小年”之称的腊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便是每年祭灶神的时候。

在古代,祭灶神的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的人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祈求灶神赐福、全家来年平安。所以在这一天大家都要特别要谨言慎行,尤其要告诫小孩不得口出秽言,以免招致不祥。

儿时,我常跟随母亲去外婆家串门。外婆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在她的人生字典里,行善积德才有善报。外婆信佛,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吃斋拜佛。在每年祭灶神这天,外婆都会精心准备祭祀品,将年猪的尾巴连同四四方方的肉作为“刀头”(一种祭祀的供品,有的地方用猪头做供品),还会用瓷盘放一些糖果,点上青香和红蜡,再三朝拜后,拿起事先准备好的竹丫枝,清扫灶房和其他房间梁上的蜘蛛网,扫除积年的尘埃。因此,祭灶神这天也叫“扫年”。

祭过灶神后,就意味着进入了迎新年的最后几天,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年味,一起期待着除夕夜的大团聚。

闹除夕

大年三十天不亮,母亲就开始忙碌起来了。首先是扫尘,尽管在祭灶神那天已经“扫年”,但除夕这天打扫卫生是为过年做铺垫,因为在过年的几天里,家里不能扫地,以避免把财运扫走。

大年三十这一天,母亲把房间清扫干净后,便把制作好的糨糊递给父亲。父亲便用一个稻草扎的刷子蘸上糨糊在门框上刷来刷去,然后贴上红彤彤的春联和福字,节日的气氛一下子就被烘托起来了。

晚上,母亲张罗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也是家家户户的团圆饭。摆好碗筷,倒上一杯酒,一家人先敬逝去的先辈,然后再上桌吃饭。团圆饭也算得上是一年到头的总结饭,过去的一年里,父亲外出挣钱、母亲操持家务,都为这个家付出了心血。以往不准许我们剩饭的母亲此时却叮嘱我们不要把饭吃完了,要剩一点,这样才能年年有余。

吃完饭,家人围着火盆,父亲开始给我们讲外面的世界,一起“守岁”。十二点前后,从村头到村尾,鞭炮齐鸣,火光冲天,好不热闹。父亲也点燃盘在竹竿上的鞭炮,我们捂着耳朵欢呼雀跃,看夜空被电光火石划开,绽放出朵朵洁白的云烟,煞是好看。紧接着,父亲从口袋掏出早准备好的用红纸包着的压岁钱分发给我们。钱虽不多,却是浓浓的祝福、勉励和关爱。

拜新年

大年初一,母亲早早就起来给我们煮汤圆吃。老家的习俗是大年初一吃汤圆,取其团圆、圆满之意,从味道上取其甜甜美美之意,有的地方汤圆被称为“元宝”,预示着新年发大财。

一大早,我穿上新衣服跑到灶门前,给母亲鞠躬作揖拜新年,母亲衣兜里是父亲多准备的小红包,我使劲说着吉利话。因为在除夕夜之前母亲就有交代,大年初一一定要说吉祥话,这样一年才会过得顺顺利利。

领了红包后,我便拉开灶房门到院子里,借着门缝透出的火光,拾起木柴回到灶门前。母亲会意地拍拍我身上的木屑,因为初一早晨从外面拿回来柴的寓意是进财。

吃过汤圆,开始祭祖。父亲母亲带上两个竹篮,一个装着“刀头”和贡品,另一个则装有香蜡纸钱。祭祖,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最根深蒂固的传承。

祭祖归来,母亲和父亲着我们姐弟仨去外婆家。每逢过年,外婆家都是格外热闹。大舅在城市定居,但过年一定会如期回来;二舅也带着一家子回来;幺舅则从大老远的东北部队提前休探亲假回来团聚。一一鞠躬拜年后,小手里的红包像是涨水的地坝很快就捏不住了。父亲说先放他那里代为保管,等年过完后这红包的事也就忘得一干二净。

随着时代发展,如今的年味逐渐变淡,儿时那些充满人情味儿的习俗在选择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更值得我们尊重和传承。

作者简介

代蒋,四川省安岳县人,喜书好画。作品散见《中国档案报》《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秘书工作》《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档案》《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晚霞报》《国防时报》《招生考试报》等报刊。2009年参加解放军通信指挥学院“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书画摄影作品展,获三等奖;2014年参加四川省委宣传部迎国庆书画摄影展,获书画类三等奖;2016年散文《母亲的饭团》获第二届“四川省散文奖”优秀作品奖;2017年作品《路漫漫,军营绘就人生之梦》获《国防时报》征文三等奖;2018年论文《十年档案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获《解放军档案》优秀作品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代 蒋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