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桂花

作者:朱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9-28 22:38:44 浏览次数: 【字体: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如果说春天是一首灵动欢快的诗歌,秋天则是一幅澄净空明的画,画中西风萧瑟、黄叶飘零;画中瓜果飘香、朗月流金……更有三秋桂子,纷扬飘洒于天地间,其香或远于沉水,或淡如秋云,正是“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八月桂花,是白居易对江南的追忆: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是吴文英对爱人的怀念:天外幽香轻漏,人间仙影难寻;是朱淑真的高洁理想: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是李清照的绵密忧愁: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当冽冽秋风吹彻、茫茫白露为霜时,面对清香秀美之桂花,长途跋涉的行人,终会在人生的各种悲喜交集处,觅得一份返璞归真的安宁和淡然。

桂花之美

仙种原从月里来

桂花之美,一美在“仙”。《淮南子》说月中有桂树,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又说月桂下有西河人吴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树”,令清雅的桂花平添了几分仙气,古人也常以带“桂”的词指代月亮,如桂轮、桂魄,蟾桂、玉桂等,并将桂比作月宫仙种。桂花之美,另一美在“贵”,是吉祥美好、仕途得志、荣华富贵的代名词。在封建时代,“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庶人改变自己出身和处境的最好契机。逐渐形成的“以诗赋取士”的入仕制度,也使得文人对功名的热望空前高涨。桂树花发于秋,古人多以此赞誉秋试及第者,称登科为“折桂”。因月宫又被称为蟾宫,“蟾宫折桂”也由此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

岩 桂

宋·杨万里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此诗体现了杨万里诚斋体诗诗意既“奇”又“活”的特点。前两句将神话传说同眼前岩桂盛开的实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虚写实,化虚为实,使天上人间浑融为一,从而突出了岩桂的美。后两句中,“香”是眼前岩桂散发的香,“开”是眼前岩桂所开的花,诗人以此与“广寒香一点”相联系,表明二者因果联系。诗人以“满山开”的岩桂作为联想和想象的触发点,描绘了一个恍如仙境的美妙世界。此诗语言明净清纯,透脱空灵,毫无雕琢痕迹,恰如“月里”“广寒”的空虚清澈,又似岩桂的纯洁无暇、清芬宜人。同样以桂为天花、神品的还有楚娘“清香不与群芳并,仙种原从月里来”、郑域“来自广寒宫,真偷得天香入骨”等。

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

唐·温庭筠

几年辛苦与君同,得丧悲欢尽是空。

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三春月照千山道,十日花开一夜风。

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

“花间派”鼻祖温庭筠之诗多辞藻华丽、秾艳精致,然而他的近体诗中却还有一些吊古伤今、抒怀寄愤之作,写得感慨深切。在这首诗里,共同度过艰辛岁月的故人(即“苗绅先辈”)已科举及第,我却还在江湖漂泊,月照千山路,花开一夜风,我却找不到进入杏花盛开的园子的路,只有停下马来惆怅地看着满枝的红花。联系颔联和尾联,“无路入”的“杏园”指可望而不可及的仕途之路,让人“惆怅”的“红”正是让“我”失意的官场,也映衬了首联“尽是空”的人生感悟。颈联中那般美丽的月夜风光,暗衬了诗人心中不能平抑的悲伤。此诗语言平实,寓意颇深,既有对故人及第的欢喜,又有自己见弃于当时、漂泊无定的寂寞和生不逢时、前途无望的深沉感慨。同样以“桂”写科举的,还有罗隐“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杜甫“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郑德辉“寒窗书剑十年苦,指望蟾宫折桂枝”等。

桂花之志

自是花中第一流

叶嘉莹先生在《迦陵论词丛稿》里论述了诗歌的主要质素是“兴发感动之作用”,认为诗歌产生原因之一即在于“得之于内心与外在事物相接触时的一种敏锐直接的感动”。大自然风霜雨雪、草长莺飞,尘世中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能引发诗人情感的波动和灵魂的震颤,酝酿成一种兴发感动的情感,“真情激动于中,言辞表达于外”,便成为诗。古人写花,不仅仅是描摹花之体态风姿,更是在花与自身情感意志的激荡中,看到了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和自己一直眷念的那个世界,那里无限自由,那里无限真实,那里万古长青。

感遇(其一)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生此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此诗为张九龄十二首《感遇》诗之第一首,感遇即有感于身世际遇,作于张九龄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时。张九龄因为官正直,直言敢谏,受到同僚排挤被贬,政治上的怀才不遇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此诗首联以春兰、秋桂起兴,春兰搏动、桂子飘香,虽只云兰叶、桂华(通“花”),却是互文见义且对仗工整,寄托其孤标傲世气节。颔联承接上文,说明兰桂均应季展示其生机盎然本性,也作为伏笔暗示下文“本心”,活画了诗人孤芳自赏的神情。颈联笔锋一转到隐士生活,“谁知”给人异峰突起之感,表达隐士对风雅兰桂的爱慕。尾联忽开新意,推出主题:兰遇春而葳蕤,桂至秋而皎洁乃是本性,不因美人攀折而觉身价倍增。“本心”与前文“自尔”呼应,表达诗人洁身自好的品德。本诗章法严谨,语气平和,温文尔雅而风骨毕露,潜藏的悲愤情绪含而不露,又使此诗显得雅正冲淡、委婉蕴藉。

鹧鸪天·桂花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此词上片写出桂花的独特风韵和词人对桂花的高度评价。“暗淡轻黄体性柔”重在赋“色”而兼及体性,情疏迹远只香留”重在咏怀而突出“香”字,表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温雅柔和、情怀疏淡。后两句以群花作衬,反映了词人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在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为“花中第一流”。词的下片始以梅、菊作比,赞叹桂花的无与伦比,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桂花抱屈,认为屈原遍收名花珍卉喻君子修身美德,却忽略了桂花,实乃遗恨。此词咏桂而不滞于桂,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层层立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也显示了她超尘脱俗、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桂花在这里,也成为词人正直性格的写照。

桂花之思

冷露无声湿桂花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摇落兮雁难归。离人心上秋意浓,更何况天涯路远,山水遥迢,岁岁年年,归期仍是未可期,家国只在梦魂里。再加之“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身负凌云万丈才又如何?琴瑟奏出千古绝调又如何?这世间平步青云者少,多的是“一生襟抱未曾开”;高山流水遇知音者少,多的是“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谁不是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徘徊又彷徨?只是有的人借明月千里、丹桂飘香遥寄满腹相思;有的人则在桂花松子常满地的山野林间闲听花落、卧看行云,心如明月,便将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心无喧嚣,便能听到大自然里那最动人的交响。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此诗用形象的语言、瑰丽的想象,营造了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动人情境。首句写望月环境,“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和清冷之感,“树栖鸦”三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次句可谓全篇点题之笔。明写冷气袭人、露湿桂花,却让人看到那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的诗人,丝丝寒意袭来,他会不会也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的意境由此显得更为悠远。后两句忽然宕开,由一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想家乡亲人,“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问“秋思落谁家”,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一“落”字新颖妥贴,仿佛那秋思也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给人悠然不尽之感。

咏岩桂(其一)

宋·朱熹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

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

此诗前两联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岩桂的生态习性(生于岩岭间)、物候表现(花开仲秋节)以及挺拔的主干、层叠的枝叶和稠密的花朵:“亭亭”言其挺立秀气之貌,“岩下”点明其生存环境,因为所在之地人迹罕至,所以是“独”芬芳,绿叶“千层”,花开“万点”,言其数量繁多。后两联托物言志。“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是说这人间罕有的香树原本为天上月中之物,引来白云与它相伴,更引得隐士为它痴迷。“招隐章”典出《楚辞·招隐士》,相传为西汉淮南王刘安的门客淮南小山作(一说为刘安作)。其内容为陈说山中的艰苦险恶,劝告所招的隐士(王孙)归来。因《招隐士》开篇便以山中桂树起兴,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所以朱熹由岩桂而想到“招隐”。朱熹为桂而折服,劝导招隐者无须发出“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呼唤。能与岩桂为友,感受大自然令人心醉的生气,生命便自然不会落空,这是隐士的真正乐趣。王维“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也暗喻朋友有隐士般的高风亮节。

一年秋意浓,十里桂花香,不必再叹息“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且共着这清可绝尘、浓能远溢的桂花香,用桂花的一抔明艳,桂花茶的一杯清香,桂花糕的一抹香甜,将满身的霜尘化作心里最真切的欢喜。然后,再在那一场场桂花雨中,枕着天青色烟雨的睡榻,一梦无边。愿梦里,有伊人琴声、君子剑影;愿此去经年,不负韶华不负秋,不负苍生不负己。


“花”系列文章链接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之梅花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之杏花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之桃花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之牡丹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之榴花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之荷花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之蜀葵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朱丹(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