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详细内容

沱江船工号子及其保护与传承

作者:刘德元 来源:内江市史志办公室 刘德元 发布时间:2016-09-14 13:05:00 浏览次数: 【字体:

  作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沱江船工号子,是沱江船工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满足人的自然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其中所包含的经验、智慧、人生哲学、世界观念,具有很强的精神特征,有一种审美魅力和生活诗意。

沱江船工号子诞生的背景

沱江发源于川西北九顶山东麓老鹰窝梁子,出汉旺入成都平原,至金堂县赵镇汇流点,穿龙泉山金堂峡进入绵延起伏的川中丘陵,经简阳、资阳、资中、内江、富顺,至泸州市汇入长江,全长712公里。沱江河道曲折,从金堂赵镇到泸州长江口,通航里程522公里,比直线距离多出2.11倍。沱江航道有三峡:第一金堂峡,全长13公里,江宽约100米,像个大“S”;第二月亮峡,从资中县登瀛岩到归德乡,全长21公里,江宽不足200米;第三青山峡,在富顺县安溪镇境内,全长2公里,江宽不到120米。沱江河床起伏不平,沿滩岭壑相间,九曲回环,在陆路交通尚不发达和机动船只还未出现的时代,沱江沿江及其流域的进出埠物资,尤其是自贡的盐、内江的糖等,都需要经由沱江水路上溯至赵镇以资川西,下江至长江口以利江北。于是,一个特殊行业和因行业而衍生的劳动号子,随着沱江航运业的兴起呼之欲出。

沱江船工号子的起源

史料载,大约从明万历年间开始,沱江两岸就有许多人靠拉纤为生。早期的沱江航运无论是溯水而上还是顺流而下,需要人在船上擂鼓助威,这便是沱江船工号子的原型。清乾隆年间,随着沱江航运业的不断发展,朝廷先后对沱江主航道及其流域进行过大规模的疏浚和开发;加之水驿站的重新设置,木船的定型升级,货运量陡增,而这一时期驱动船只前进的主要动力,仍然是来自船工们拉纤时产生的“引擎”力量。地段大多是滩多水急的地方,一旦配合不好,纤夫就有被卷入江中丧命的危险。因此,在船过急流险滩时,为了步伐一致、配合默契、鼓舞干劲,纤夫们通常是赤身裸体,左手反转紧紧攥住因用力过度而绷紧的纤绳,借助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身体前倾至45度以下的俯角,有的甚至连蹬带爬,亦步亦趋,不经意间喊出甚至是吼出“嘿、嘿、嘿、嘿……”“嘿哟、嗨哟、嘿哟、嗨哟……”“吆哦、吆哦、吆哦、吆哦……”的最为原始沧桑的甚至是下意识的吆喝声,这一吆喝声经过沿岸纤夫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代际传承和血汗浸润,从最初的歌不成歌,调不成调,到川味十足,内涵丰富,并带有某种意义上的江湖气民歌——沱江船工号子!

沱江船工号子的流布

资料载,沱江船工号子最初仅有船过激流险滩时船工唱的一类,分为4种:一是在冲滩前所唱的前奏歌为打河号子,热烈但不激烈,像一阵由远及近的马蹄声,意在凝聚众纤夫的精神和注意力;二是冲滩开始时唱的是倒板号子,音调忽然变得紧张激烈,像两军交战前最后一阵鼙鼓声;三是船只在急流险滩上艰难缓慢行进时,唱的是数板号子,船工高亢、绵长的声音中蕴含着无尽的能量与艰辛;四是船驶过汹涌的河滩后,唱的是舒缓轻快的橹号子。在船过激流险滩吼唱号子时,船家一般会聘请正吼、贴吼两位经验老道、识得水性和沿江流域地形地貌的人坐在船头领唱。号子里的唱词内容多是即兴演唱,或根据河流的形状,或根据水流量的缓急,或根据水码头的距离,唱出沿江所见、所闻、所感。沱江船工号子因为年代不同,唱的内容也不同,但沱江船工号子的曲调明显受川剧高腔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特征:

沱江船工号子的曲体、曲式结构以及唱法调式和其他川江号子有所不同,如拉纤时唱的《斑鸠号子》是“踏脚斑鸠”,节拍落在踏脚上,其他江河号子都是“提脚斑鸠”,节拍落在提脚上。因此沱江船工号子最大的特点是模仿川剧的高腔,对领号人的嗓音要求十分高,大有“登高一呼”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沱江船工号子的歌词多用滩名、地名,旋律是民歌、山歌和川剧高腔的音乐元素组合的表现。其主要演唱方式是一领众和,山水呼应,船随号起,踏歌而行。号子行腔自由灵活,不受约束,不同的船运程序便有不同的号子内容,比如当船准备开拔时唱的是《出裆号子》,船起航开拔之初或上下滩时唱的是《交架号子》(又名《小斑鸠号子》),船进入主航线时唱的是《大斑鸠号子》,平水行船时唱的是节奏轻慢的《划船号子》,船即将下滩时唱的是《参口号子》。此外还有即景抒情的滩名号子,借题发挥的背船号子,忙里偷闲的休闲号子,萍水相逢的对口号子,插科打诨的荤段号子等等,不一而足。

沱江船工号子具有明显的川剧高腔韵律,曲调明显受川剧高腔影响,这是因为以内江为中心的资阳河流派川剧艺术,是顺沱江流传而来的,船工耳濡目染,其号子必受影响;因此,沱江船工号子不仅仅用来过急流险滩时统一步伐、鼓舞干劲,还兼具消除疲乏、调节情绪、愉悦身心的作用。

所以,沱江船工号子非常丰富,就旋律而言,行腔自由灵活、行云流水:有的高亢嘹亮,有的粗犷雄浑,有的抒情绵婉,有的悲怆苍凉;就内容而言,有反映市井凡夫的,有呵斥乱世草莽的,有歌颂帝王将相的,有赞美才子佳人的,有倾述乡愁乡恋的,有挑逗美女取乐的……。

沱江船工号子与水运发展密切相关。如《四川内河航运史》载,清光绪年间,从赵镇港每年运出的白米17万石,菜油260万斤,油枯6000万斤,菸叶15万斤至长江各水码头转运。而这一时期沱江沿岸从事纤夫行业的有近万人。1911年,内江产糖清12.98亿斤,80%为木船运销。特别是1937年抗战爆发后,内江征集木船5500只,承载量41500余吨,日吞吐量上万吨。内迁物资和人员的抢运,支援抗日前线的军运,千帆林立、百舸争流,沿岸纤夫号子声响遏行云,荡气回肠,是抗战时期沱江河上一道独特的风景。1949年,沱江流域仅简阳、资阳、资中、内江4个县就有木船5421只,从事航运事业的船工和纤夫14000余人,担负着长航短航、揽载和摆渡的各项运输任务,以及糖、盐、烟、酒、土特产的出川运输和区间上至成都下到泸州的粮食、煤炭、石灰、矿石、油枯、农具和百货等生产资料及生活必须品的运输。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水路运输地位的日渐式微,曾经响彻沱江两岸的船工号子也逐渐减弱、减少,以至于濒临失声。同时随着老船工陆续离世,如今鲜有人能唱了。

保护与传承

“沱江悠悠沱江长,沱江弯弯去远方,两岸青山美如画,千里碧波走帆樯……”。沱江船工号子在经历了从明朝万历年间的滥觞到清朝乃至民国时期的高潮定调后,至今保留下来的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传承人根据时代发展态势的需要,摒弃老腔号子唱起来如泣如诉,听起来凄凉婉转,十分苍凉的味道,而保留基调优美、欢快明朗的旋律。这种旋律具有一人独领风骚,众声唱和的正能量,囊括了山歌、川剧、民谣等民间元素,在领号人的引吭高歌下引起强烈反响。第二个版本是在沱江船工号子式微的大环境下,为保留这门缘水而生的江湖艺术,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艺术创新,在传统艺术中糅入现代表演元素,最后用汽笛声结束,表明延续数百年的纤夫和由纤夫们创作的船工号子退出历史舞台,沱江船工号子进入全新艺术时代。第三个版本是通过传承人的加工演绎,在纤夫的男人世界里揉入充满青春活力的女人元素,女子与男子们一起伴舞伴唱,使沱江船工号子更具观赏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内江、泸州、资阳等地市级的各级文艺家协会或通过官方,或以个人名义,先后无数次地开展过对这门江湖艺术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并将成果付梓成书,完成了由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转换。如由富顺民间艺术家郭广岚历时一年多收集到的25首民间歌谣,其中19首属沱江船工号子,被编入《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富顺卷》;2005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内江篇——内江轶事中介绍了沱江船工号子;2007年,由内江音乐人李远辉领唱表演的沱江船工号子首次搬上了内江“春晚”舞台。这是他根据搜集到的沱江船工号子乐谱,整理、创新的第一个版本的沱江船工号子,在内江各种节庆活动中演出70余场;同年,沱江船工号子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富顺县的文艺家以沱江船工号子为原型创作的歌曲《沱江恋》《沱江行》在第八届“奥运之春·中国民族民间歌曲演唱创作高端选萃”中获中国民歌精品金奖。2009年,内江音乐人李远辉被命名为沱江船工号子第7代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由李远辉创作改编的《沱江船工号子》被编入四川省中小学音乐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2014年入选全国义务教育音乐课本……

“沱江水哟绿油油幺罗合,大小船儿哟随江流幺罗合,号子声声脚下起哟,一路高歌下泸州幺罗合……”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类文明就像一条河流,只有不择细流、不断历史,才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从明万历年间至民国末年,近400年历史,难以数计的沱江船工号子内涵丰富,苍寒古意,她承载着沱江及其流域的历史记忆,最为原始地记录了船工抢滩涉险的血泪辛酸和沱江航运事业的兴衰荣辱,反映了沱江流域社会风俗、风土人情和沿江两岸的自然风光,是探究沱江水文变化、历史变迁乃至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化石,有着浓浓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值得保护与传承。

(作者单位:内江市史志办公室)

来源: 内江市史志办公室 刘德元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