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秦开蜀道置金牛 汉水元通星汉流

作者:无 生 来源:文化远近 发布时间:2021-09-17 20:27:25 浏览次数: 【字体:

秦开蜀道置金牛

汉水元通星汉流

无 生

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北连汉中,南达成都,于崇山峻岭间绵延上千里,乃是由蜀地通往关中乃至中原地区的极其重要的交通动脉,自古即有“入蜀咽喉”之称。

金牛道或石牛道之名均来源于“石牛粪金”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见于西汉杨雄的《蜀王本纪》(原书已佚,下为《太平御览》所引):

“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得道通,石牛力也。后遣丞相张仪等,随石牛道伐蜀。”

成都金牛公园金牛雕塑(蓬州闲士 摄)

显然“五丁力士,托牛成道”只是文学性、夸张性的描述,蜀道的开通不可能是一时之功。上古迢远,文史匮乏,许多重要的史料往往与神话传说糅杂在一起,出现夸张之语不足为怪。实际上,金牛道的开通远在此之前。如《华阳国志·蜀志》有载:

“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

“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至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

这些都从侧面表明在秦惠王之前,金牛道便已存在,蜀王多半是派人对原来的道路进行了拓宽与修整。

秦蜀金牛古道,又名石牛道、五丁道、剑阁道,古蜀国出川的主干线(图片来自网络),它与长城、灵渠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被称为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

金牛道虽早已存在于巴山蜀水之间,然而直到秦汉之时人们方才以“石牛道”称之。而“金牛道”之名则出现得更晚,唐初置金牛县,“金牛”才开始成为这条古老蜀道的名称。

此外,金牛道也从不是一条固定不变的路线。随着时代变化、社会变迁,金牛道的方位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动。至于金牛道上的关隘、驿站、政区、地名等的变更,则更为繁复。但由于地势、地理等自然条件限制,这条古道的方位变迁又被限于一定范围内,有着较强的稳定性。

秦汉及秦汉之前,金牛道的具体路线虽然难以考究,但从卷帙浩繁的史籍中仍可窥其一鳞。许多学者都认为,先秦与秦汉之时的金牛道大致是由汉中经阳平关而至白水关、昭化,再越剑门关历梓潼、绵阳、广汉而达成都。

五丁开山

至唐宋之世,秦岭巴山一带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开发,金牛道的路线也得到了一定优化。得益于强盛的国力支撑,大规模的开山凿石、筑路修栈与维护成为可能。金牛道由取道白水关改循更为险峻的嘉陵江直抵广元,而后过剑门至成都。这是金牛道的第一次大的变动。变动后的金牛道远比秦汉时走白水关一线更为便捷,使用也更加频繁。达官显贵、文人骚客、商贾农人、军旅游兵络绎不绝于其上,实乃“全蜀之路必由”

元明清时,金牛道发生了第二次大的变动。随着人们对更为便捷的交通的要求以及大巴山腹地宁羌州的设立,一条较唐宋时更为近捷的路线逐渐形成。这时的金牛道由汉中到烈金坝、五丁关,再到宁羌州过牢固关、七盘关而至朝天、广元,之后或至昭化接唐宋金牛道而达成都,或由广元南下阆中,再折西南而入成都。到此,金牛道已可谓定型。

《蜀道》国画 岑学恭 作(图片来源:广元文广旅)

不同历史时期的金牛道路线虽有差异,但新路的开辟并不代表着旧道的废弃。这是金牛道的完善与扩充,而不是简单的新生旧死。事实上,现代连通川陕两省的公路、铁路也大多沿金牛道等古老的蜀道线路而建。

时光荏苒,从古老的传说到现代的高速公路、铁路,金牛道历久而弥新,却又在变化中始终保有着鲜明的特色,一些古老的关隘、重要的城镇以及名胜古迹千百年而不易,始终在金牛道上充当着地理、历史、文化坐标的角色,对于后人研究蜀地的治乱与发展、经济与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无可置喙,金牛道已经是这片大地上不可磨灭的文明符号。

#

参考资料

[1]兰勇著.四川古代交通线路史[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12:7-34.

[2]本书编委会.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四川 广元[M].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6.11:92-93.

[3]李之勤.金牛道北段线路的变迁与优化[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4(02):48-59.

[4]孙启祥.金牛古道演变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82-86.

[5]邹一清.先秦秦汉蜀地南北交通线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3(04):48-56.

来源:文化远近

作者:无 生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文化远近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