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4 16:55:23

【散文】追寻70载沧桑岁月 定格巴蜀大地历史变迁

作者: 刘祎 来源:德阳市第一小学校 发布时间:2019-07-10 11:36:53 浏览次数: 【字体:

b285f34826d2409cab69a59a1cc2c7c2.jpeg

追寻70载沧桑岁月 定格巴蜀大地历史变迁

 刘祎

西部地区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在经济发展速度提上来之后,国家和四川省更加注重发展的高质量和高效益。2019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发布会,宣传介绍了四川人民在历史变迁的历程中团结合作、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伟大发展成就,为巴蜀大地的重大历史性转变作出积极贡献,让巴蜀大地成为幸福生活的青睐之地。

追寻巴蜀地区历史沧桑岁月(发展历史)

商周时期,古蜀族在四川盆地西侧聚居,大致在今天的阿坝州茂县山区,随着部族的壮大,族民开始向四川盆地内部迁徙,而巴族也从湖北迁至四川盆地东侧,巴国于此建国,四川盆地此后就成为巴蜀之地。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派司马错南下灭巴蜀两国,改为蜀郡和巴郡。进入汉朝之后,汉武帝将巴蜀地区改为益州,这是四川作为行省的雏形;五代时期,四川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在这个时期先后出现过两个蜀国,即前蜀和后蜀。宋朝真宗年间又有了川峡四路支撑,宋徽宗在一份诏书里将川峡四路简称为“四川”,四川之名自此产生。元朝时期,行省制度得以实行,以四川盆地为中心进行地区划分,成为四川行省,可谓是四川省的开始。明清和民国时期对四川地区的界限进行调整,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四川省。

在这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四川省的经济和文化都有显著发展,并形成了独具巴蜀特色的方言、戏剧、饮食和习俗、信仰等。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川省解放,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全面发展,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扩宽了四川这一内陆省份的发展渠道,改善了发展的基本条件。改革开放之后,四川经济产业得以快速、高效开发,紧抓战略发展机遇,实现了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定格巴蜀大地历史变迁(现代成就)

经济取得快速发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07年,四川省历经58年时间,创造了经济总量1万亿元的重大成就;此后的四个冬夏之后,经济总量更是突破2万亿的大关,于2015年再创佳绩,实现3万亿的跨越。从整个趋势来看,这种每隔4年就取得经济总量增长1万亿元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引人瞩目的。同时,历经三次的产业结构优化,四川省实现了“一三二”“二一三”到“三二一”的重大产业结构变化,2018年服务业占据了全行业的一半以上。2018年四川全省经济比2017年增长了8%,2019年1—5月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社会投资以及消费、城乡居民的收入增幅都远超全国平均速度,毫无疑问这是四川经济发展向好的最直观展现。

交通运输体系得以完善。一直以来,四川省在交通运输发展方面做出了许许多多的拼搏与努力,全省致力于“四向八廊”综合与对外交通走廊的打造与建设,已经成功建立31条出入巴蜀大地的通道,铁路运营里程更是达到近5000公里,成都至中欧的班列也已达到3500列以上之多,在全国城市范围内都位列前茅。在公路建设方面,里程达到33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238公里,这在全国也排在前列。未来,四川将继续加强铁路建设,致力于东西南北全方位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民生保障得以有效改善。2018年,四川省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城市33216元、乡镇13331元的水平,处在比较理想的水平。在国家脱贫致富、攻坚克难政策的指导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取得显著提升,更加注重贫困人口的帮扶,使得贫困人数逐年减少,贫困发生概率也是大大降低,同时实现了33.5万户的扶贫搬迁。城市乡村的深度融合建设进程正在突飞猛进的进行之中,城镇常住人口占比更是高达人口的一半,幸福新农村建立起来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更适宜人们居住了。

民族团结进入新局面。巴蜀大地是藏族和彝族聚居的地区,在各方努力推动下,藏区农村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贫困发生概率从20.1%降至2.6%,计划在2019年年底让藏区摆脱贫困的帽子,凉山彝区的贫困人口减少一半,最大限度地铲除贫困,预计在2020年年底彻彻底底让贫困县消失。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发展成效显著,民族自治州的公路不通问题得以彻底解决。藏区和彝区都基本上实现了交通较为发达的水平,电视、网络实现了全面覆盖,免费教育、职业教育逐渐得到广泛普及,呈现出一片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新局面。

巴蜀大地的沧桑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发展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遵循着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巴蜀大地紧跟“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西部大开发等密切结合,以奋进的力量推动四川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贡献出巨大力量。

(作者单位:德阳市第一小学校)

来源: 德阳市第一小学校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