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影像四川>详细内容

中国影像方志 | 理县:沧桑巨变典藏厚重历史 高山峡谷勾画多彩未来

来源:央视科教 发布时间:2021-04-27 15:07:27 浏览次数: 【字体:

CCTV-10

2021.4.27 23:21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 理县篇

理县篇 预告篇

神秘筹边楼诉说着民族纷争与交融的历史

筹边楼,位于杂谷脑河旁,一块凸起的巨石,托起一座两层木结构建筑,四角飞檐。

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原风格建筑,它为何会修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之地,这让许多学者困惑不已。

薛城坐落在杂谷脑河与孟屯河的交汇处,唐朝大和四年,公元830年,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李德裕在唐蕃边境战事不断的时局下,来到了已是前线的薛城。

李德裕一反前任激进的进攻策略。首先罢兵休战,以恢复民生,同时加强战备,维持对吐蕃的军事压力。

这座带有明显中原地区特色的筹边楼,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的。

唐宋时期,茶马互市的边疆贸易开始兴起,汉地茶叶换牧区良马,理县从军事边关要地变为了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物资集散地。

从宋朝到明清,随着中原王朝大力推行商贸往来、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融合发展成为了杂谷脑河流域的主旋律。

县域的名称,历经变更,最终从清嘉庆年间的理番直隶厅,演变成了今天的理县。

百年流传的锅庄讲述着藏羌儿女的情怀与悲歌

20世纪50年代,因为修建国道,一座座位于薛城欢喜村的古墓被发现。

墓室中没有遗体,只有一根根发辫和腰牌佩饰等物品,被当地人称为“辫子坟”。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清政府在杂谷地区废除土司制,推行改土归流,实行屯兵制。

之后将原杂谷土司部分属地分设杂谷脑、甘堡、上孟董、下孟董和九子共五屯,并先后设立杂谷厅、理番厅进行管理,而“辫子坟” 正是这段历史的重要佐证。

从屯兵制形成到清末150多年间,屯兵们先后出征18次。

从抗击廓尔喀入侵西藏到参与台湾平叛,这支藏羌人民组成的英勇之师,足迹跨越了万里河山,为保卫祖国统一和抵御外侮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中的很多人为国家,为民族屡立战功,名垂后世,大部分人血染疆场,客死他乡。

甘堡藏寨,村名们表演的大型叙事锅庄——博巴森根,正是人们对“像雄狮般勇猛的藏族人”的无限缅怀与传唱。“博巴森根”不止是战士们的代名词,也成为了归来的屯兵与亲人们为纪念壮烈牺牲的勇士们而创作的祭祀舞蹈。刚劲雄伟的舞步展现了屯兵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让一幕幕忠诚、坚韧、壮烈的场景浮现在后人的眼前。

壮阔山河绘就理县发展的美好画卷

桃坪羌寨是世界上保存十分完整的原始羌族村寨,这些碉楼历经漫长的岁月依旧巍然屹立,充分展现了羌族百姓的智慧和技艺。

作为古羌文化的代表村落,保持桃坪羌寨的原汁原味,让游客们感受到原生态羌族文化,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2006年,桃坪羌寨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理县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一个建设“古堡新寨”的发展思路。一个包含文化演绎中心、历史博物馆等多种设施的桃坪新寨显现在世人面前。老寨子承继传统、感受文化,新寨子接纳游客、提供服务。

毕棚沟位于理县朴头乡境内,海拔高度2000—5000米,垂直落差达3000米,造就了草甸野花、雪山海子、红叶冰川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优良的生态环境。

这里是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之一、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成员,更是人与自然共生发展之路的典范。它所印证的,是理县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融合共生的发展新路。

在米亚罗镇,每到金秋季节,红叶漫山遍野。

从2011年开始,理县已经连续举办了多届“米亚罗红叶温泉节”。为了让外界更全面地了解理县,当地政府部门开始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将“米亚罗红叶温泉节”打造成理县的新名片。

险峻的高山峡谷曾是千百年来制约理县发展的阻碍。然而在今天,这样的自然环境推动着理县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发生在这里的变化就像五彩斑斓的颜色,共同绘就了理县发展的美好画卷。

用影像记录当下

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

今天的影像

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理县篇》

播出时间

2021.4.27 23:21

来源:央视科教

来源: 央视科教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