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亭

来源:四川省志·人物志 发布时间:2017-12-13 15:37:00 浏览次数: 【字体:

李筱亭,原名凤梧,1880 年7月 3日 (清光绪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出生于宜宾县漆树乡鹅儿沟 (今属自贡市)。少年读私塾,约 20 岁考中秀才,补廪生。1906 年考入成都四川通省师范学堂。他目睹清廷腐败,丧权辱国,极为愤慨。于 1907 年加入同盟会。1909 年毕业后他回到故乡,先后在贡井小学、宜宾叙属联中、泸州川南师范任国文教师,暗中宣传“同盟会”纲领。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李筱亭在宜宾积极响应。1913 年,响应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他与廖旭初、张致祥等分赴绵阳、保宁起义。1915 年,他配合四川护国招讨军参加讨袁。1916年7月至 1919 年夏,先后任江油、绵竹、绵阳、乐至知事,任内勤政廉洁,常微服出访,被人民誉称“李草鞋”。

1921 年,李筱亭被调广州孙中山总统府任职。次年,随孙中山赴沪,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总理办公室秘书,专管联俄文电。1924 年孙中山任命李筱亭为四川讨贼军第一军顾问,协助吕超作战。1925 年孙中山病逝后,他回到广州,坚决反对国民党右派分裂党,破坏国共合作,破坏国民革命的活动。1926年1月,李筱亭参加国民党“二大”秘书处工作。2月,国民党中央委派李筱亭、杨闇公等8人组成以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占多数的“四川省临时执行委员会”。4月初,李筱亭返重庆,迅速建立起国民党左派四川 (莲花池) 省党部,与以石青阳等人为首的右派省党部进行斗争。1926年8月,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决定成立负责四川军事工作的特委会,李筱亭、吴玉章、刘伯承任委员。11月,刘湘就职国民革命军二十一军军长时,李筱亭代表北伐军总司令部向刘湘授旗并监誓。

1927年,国民党右派与刘湘勾结,在重庆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三三一”惨案,李筱亭在群众掩护下脱险,逃到涪陵,与当地农民武装领导人、共产党员李蔚如商议,欲联络刘伯承的 顺泸起义军共建革命根据地。因顺泸起义失败,此计划未能实现。1927年7月,李筱亭回到成都。1928年春,李筱亭加入中国共产党。“二一六”惨发生后,白色恐怖笼罩成都。1929年,中共党组织决定李筱亭隐居双流,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党的统战工作,争取开明人士支持革命。1936 年 12月“西安事变”后,李筱亭被解除通缉,接着出川考察抗日形势。时遇抗战爆发,他便赴香港劝说熊克武、但懋辛参加抗日。此间,李筱亭还利用私人关系,作林森、居正、于右任、徐堪、吕超等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1937 年11月,南京沦陷,李筱亭回到四川,在成都协进中学任教,参加学校中共支部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党组织决定李筱亭回宜宾隐蔽,在宜宾会见了冯玉祥。

1945 年7月,李筱亭在第四届国民参政会会议期间,会见了但懋辛、朱之洪、余际唐等老同盟会员,向他们宣传中共党的主张。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李筱亭上书毛泽东,陈述了四川上层军政人物的态度及立场。毛泽东返延安前,在百忙中回信:“大教,宏论博议,善为国谋,谨申感谢。”李筱亭还参与了《建国教育社》的筹备,被选为常务理事。1946 年,重庆较场口事件发生,李筱亭正在主席台上,混乱中幸得人护卫,方免于难。国民政府迁南京后,党组织决定李筱亭到成都作国民党上层人士和辛亥革命遗老的统战工作,他连日奔走,竟致十几天昏迷不醒,病卧在床。为避特务跟踪,还得让人抬着转移住地。后来,为了使李筱亭有个安身之地,王干青将自己兼任的“普济堂”堂长名义让给李筱亭。李筱亭接任后更名“安老所”,着手清理财务,修缮房舍,改善孤老生活,并把该所办成中共党组织在成都的一个秘密活动点。

1949年初,全国面临解放,李筱亭抓紧时机,频繁地与王干青等人密商策反工作,鼓动熊克武出面主持“善后委员会”以迎接解放。他还策动吕超以同学关系联络邓锡侯、刘文辉等共商起义。建国后,李筱亭先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四川省副省长、四川省政协副主席。1961年 3月 7日,李筱亭因病在成都逝世。

(原载于《四川省志·人物志》)

来源: 四川省志·人物志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