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和、蓝朝鼎、蓝朝柱(合传)

来源:《四川省志·人物志》(1840-1985) 发布时间:2017-02-14 10:38:00 浏览次数: 【字体:

李永和、蓝朝鼎、蓝朝柱均为云南省昭通人,生年不详。据史料推算,李永和应牛于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蓝朝鼎和蓝朝柱为同族弟兄,蓝朝柱年龄稍长。他们三人都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主要活动在四川地区的李、蓝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在太平天国革命和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反清斗争形势影响下,1859年(清咸丰九年),因交不上粮,被官府差役逼得走投无路的昭通大关下十六乡一带的贫苦农民,共推粗识文字的青年农民李永和为首领,群起抗粮、抗捐。蓝氏弟兄领导贩运盐货、私运鸦片的脚夫、苦力,在反抗清朝封建剥削压迫的共同基础上,很快与李永和联合起来。

1859年10月3日,李、蓝在大关牛皮寨揭竿起义,以“不交租、不纳粮”,“打富济贫”相号召,宣布起义抗清。他们举起“顺天”大旗,称起义队伍为“顺天军”,共推李永和为“顺天王”,并纷纷割掉发辫,以示与清王朝决裂,故史称李永和为“李短搭”。蓝朝鼎孔武有力,尚义气,有勇有谋,在义军中被推为帅主,外间将“蓝大帅”误称为“蓝大顺”,将作为副帅的蓝朝柱亦误称为“蓝二顺”。

起义当天,义军即攻下入川要地老滩(今属云南盐津县),并向四川筠连进军。一路势如破竹,沿途群众闻风应,队伍迅速壮大,6 天之中,连克筠、高县、庆符(今属高县)3县。10月 11义军强渡金沙江,攻下安边,15 日直叙州府城(今宜宾),大军进驻城外真山、翠屏山寺庙。16 日,义军一部从真武山北渡岷江,攻占江北重镇吊黄楼截断从省会成都通叙州府的水道。归附义军的人数,猛增至万余人。11月,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义军决定从叙府撤围,挥师北上,攻取犍乐、自贡盐场,占领四川的重要财源地区。此后,李、蓝率军分兵前进直驱犍为,于石梯桥一战,击杀清将马天贵,并乘势占领犍乐盐场。义军在五通桥开仓济贫,毁典当铺,把典当物品发还穷人。1860年1月23日(农历正月初一),义军大部队由犍为经董家场,绕过清军重兵设防地带,乘夜向自流井、贡井进军。经两天多的战斗,一举夺取自贡盐场。由于盐工、小贩、贫苦农民大批加入,队伍发展壮大到10余万人。

3月7日深夜,义军大部队从自贡转移。李永和率部据守犍乐地区,控制叙府、嘉定(今乐山),活动于富顺、威远井研、仁寿、资州(资中县境)。并派周绍勇率军4万向川东进军,进入隆昌、荣昌、永川、大足和铜梁。蓝朝鼎则率1万主力大军插入川西,相机进取成都。月至10月间,蓝部义军横扫青神、眉州(今眉山)、蒲江、邛州(今邛崃)等地,克彭山、名山、金鸡关,围攻雅州(今雅安)又回军川西,先后攻入邛州、大邑、崇宁灌县、新都、郫县、双流等州县,在成都近与清军激战。蓝朝鼎一度率大军驻于崇庆州元通场,威震成都。清廷见省危在旦夕,急调湖南巡抚骆秉章率湘入川“督办军务”,令驻藏大臣崇实署四川总督,共同对付义军。此间,李部军转战川东南各县,也取得重大胜利。从牛皮寨入川不到 1 年,“顺天军”已发展壮大到30余万人,活动地区扩展到四川 40余州县,震动全川。但由于大多弃而不守,“顺天军”还没有固定地盘作为据点,对军事活动十分不利。

11月,李永和、蓝朝鼎、蓝朝柱与义军重要将领卯德兴、张国福、周绍勇、曹灿章、郭富贵、蔡倡龄等率部在富顺县沱江左岸的牛佛渡胜利会师,扎营百余座盛况空前。随即召开了一次大型军事会议,都认为义军必须建立一块巩固的地盘,作为基地以补给作战粮食、物资的需要,而在青神以南,横亘于井研、犍为、荣县、威远一带的铁山地区最为合适,众推李永和、卯德兴等在这一带开创基地以固守。会议同时决定分兵 3 路:北夺绵州(今绵阳),南控青神、眉州,东向渝(重庆)、涪(涪陵),最后占领成都。

12月上旬,李永和嘱张国福、周绍勇、曹灿章再向川东进军,于 12月 23 日克永川,逼重庆。12月下旬,蓝部义军即向川北进军,攻安岳,围遂宁,克射洪。李永和、卯德兴所部最后离开牛佛渡,进驻犍为县东北的罗城铺(又名铁山铺)和龙孔场一带,设立大本营。

1861年2月 1 日(农历正月初一),在李永和部义军管辖区内,家家户户都悬挂义军所制“门牌”,贴上对联,歌颂“顺天军”。过年后,李永和便以“顺天王”名义发出《求贤诏》,张贴各场镇。诏书中说:“清夷失道,海内沸腾,粤人既踞江南,洋鬼复煽燕北”,要求有志之士“轸念时艰,关心民瘼”,同义军“群策群力”,用战斗来“易无道为有道”,要凭雄兵猛将,扫平河山,“用夏变夷”,“拨乱反正”4月 30日,李永和率军北上,攻克青神改名“安乐”县;5月 6 日又攻克仁寿,改县名“长乐”;同时分兵再入彭山、蒲江崇庆、大邑境内,扎大营于眉州城外刘家祠。

5月初,蓝朝鼎、蓝朝柱率 10 万大军进围川北重镇绵州,“分踞东西南北山隘,绵亘四十里”。绵州知州唐炯,闭门死守。在围攻绵州近 4 个月期间,蓝氏弟兄还分遣部队进袭安县,攻克魏城,间道取中坝、彰明、江油,并转战川北龙安府各州县。7月 27 日,在绵州城外东岳庙,擒杀了率军赶来解围,以图“戴罪立功”的前四川提督占泰。

绵州会战期间,是李、蓝义军在四川的极盛时期,各路义军转战 60 余州县不仅使清王朝在四川的统治摇摇欲坠其声威还远布滇、黔、陕、甘、湘、鄂、豫诸省。

8月 25 日,清廷任骆秉章为四川总督。骆令四川提督蒋玉龙率军至眉州,牵制李永和部,自己则坐镇潼川(今三台)指挥调动各路清军,集中力量首先扑灭他视为心腹之患的蓝部义军。他利用义军各自为战,在战略上不能及时配合的弱点,采取各个击破,“合围会剿”的策略。9月 5 日,骆秉章指挥清军分路同时向紧围绵州的蓝部义军发起进攻。蓝氏弟兄身先士卒,率领战士们拼力奋战杀伤大量敌人,但终未能取胜。9月18日,蓝朝鼎下令烧营撤围,率领义军走绵竹、彭县,于10月20日退据岷江西岸的丹棱,与青神、眉州的李永和部成犄角之势。义军立足未稳,骆秉章即倾全力强攻丹棱。12月12日午夜,义军分3路突围。蓝朝柱率前锋开路,訾洪发、谢华瑶领中军继进。蓝朝鼎为保护前队安全转移,自带一部断后,沿途阻击、吸引敌军因寡不敌众,蓝朝鼎在麻柳沟被敌人的丛矛刺中,壮烈牺牲。

突围后的蓝部义军,由蓝朝柱出任主帅,以“靖暴、诛贪官污吏”的口号,引军向川东北进军,一度与周绍勇、张弟才、郭富贵、曹灿章等部义军会合。后又率部进入陕西,克定远(今镇巴)、西乡、洋县等地。此后,与太平军扶王陈得才部联合进攻汉中,并与关中的回族起义军相呼应,声势复盛。

骆秉章解绵州之围后,调动大军猛攻眉州。李永和收缩阵地,集中兵力,在眉州与敌军会战,数次重创清军。11月13日,清军对李部义军发起全面攻击,义军伤亡过重,遂连夜退守青神,后又转移至铁山地区。骆秉章调遣大批湘军、川军和团练,严密封锁通向铁山的道路和隘口,切断义军粮食来源,企图困死义军。

1862年4月,义军分兵出击失利,李永和、卯德兴率领精兵2万余人离开铁山,转移至富顺、隆昌、泸州交界的天洋坪和叙州府北的八角寨。9月,由于缺粮,又返回铁山龙孔场。骆秉章调集大批清军围困龙孔场,命新任四川布政使刘蓉在犍为督战。义军顽强奋战,痛击清军。连骆秉章也不得不承认:“逆贼悍党,皆在重围。人人有必死之心,困而犹斗,俨然劲敌。”清军利用龙孔场四面为环龙山所围绕,形如井底的地理条件,利用山外的环龙河筑坝堵水,设下水淹龙孔场的毒计。

1862年 10月 18 日,龙孔场已被淹灌,义军陷入绝境。李永和、卯德兴领还能作战的将士5000 余人,乘夜拼突围,战至天明,未能突出重围。李和、卯德兴皆重伤被俘,后被押往成都审讯中,他们大义凛然,拒绝投降,从就义。10 月 19 日夜,被俘的义军将和家属惨遭屠戮,计杀 4750人。

李部义军失败后,各路义军余部力逐渐由四川转移至陕南、豫西和鄂一带。蓝朝柱在洋县被推为“大汉王”,并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1863 年11月 19 日,蓝朝柱军攻占了由西安通陕南的重镇盩厔 (周至) 县城,距西安仅 100 余里。清急令西安将军多隆阿率军南下围攻1864年2月,清军包围盩厔县城,蓝朝柱坚守危城至 4月 10 日。多隆阿亲督战,头眼俱中枪子,不久因伤重命。蓝朝柱也在战斗中受伤,遂弃城陕南撤退,行至汉阴县界时,遭地主装偷袭,不幸阵亡。

此后,义军余部仍坚持战斗。直1865年 6月,清军攻陷义军蔡倡龄部太平军启王梁成富部联合据守的阶(今甘肃武都),历时6年的李、蓝农民义才最后失败。

(原载于《四川省志·人物志》)

来源: 《四川省志·人物志》(1840-1985)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