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9 23:57:12

改革先锋:马善祥 王有德

作者:陈国洲 刘海 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12月23日) 发布时间:2018-12-25 13:44:00 浏览次数: 【字体:

马善祥:为群众排忧解难

是终身事业


“起立迎接,请坐倒水,倾听记录,交流引导,解决问题,出门相送。”这是马善祥给自己定的接待群众24字规矩。简单的6句话,他恪守了30年,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000多起,撰写了500多万字的工作笔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老马工作法”,已经成为全国调解员的学习范本。

 2017年11月12日,马善祥在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天原社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马善祥,人称“老马”,重庆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办事处原调研员,也是“老马工作室”的创始人。1988年从部队转业后,老马来到观音桥街道当了一名调解员。

 今年初,一对夫妻因为闹离婚找到老马。“两口子穷日子过得好好的,这两年挣到钱了,都觉得日子不对味,彼此看着不顺眼。”马善祥说,这看似普通矛盾,其实反映了时代发展中矛盾种类的变化。以前都是衣食住行、低保医疗等,现在多是富裕后出现的矛盾。

“要解决矛盾,一定要找到根源。”马善祥说,比如,有些是生活中的基本矛盾,如家庭财产、邻里纠纷,这些小矛盾要随时处理。有一些是特殊的矛盾,比如企业改制、环保搬迁。人民调解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落地落实落小。经过老马耐心细致地分析调解后,夫妻俩手牵手走出了老马的办公室。

 作为有丰富经验的矛盾纠纷调解员,马善祥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的66种群众工作方法,成为许多地区党政干部的学习教材。“有事找老马”,也成为观音桥街道群众的共识。他还给工作室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将其作为网上群众工作平台,每周都会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撰写三篇文章,内容涵盖社会热点纠纷,并提出调解建议。

 每次接待来访群众,马善祥总是关注地认真倾听群众讲述,而不是一来就讲大道理。遇到农民工工资被拖欠,他总是第一时间走访调查,抓住问题不放,直至达成协议,兑现工资。遇到丢了钱包的学生,他就自掏腰包资助路费。

没有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就干不好调解工作。“我干的事就像是解疙瘩,解起来确实头痛。我解了30年,最大的心得就是只要心中真的装着老百姓,真的用心,就一定有解。”马善祥说。

(陈国洲)

王有德:生命不息 

治沙不止

 刚从北京载誉归来,64岁的王有德来不及休整,直奔他心心念念的马鞍山荒滩整治现场查看作业情况。


“获得这么高规格的荣誉,是对宁夏治沙事业的肯定;是荣誉,更是动力!”王有德说,“虽然已经退休了,我还要继续坚持防沙治沙,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王有德与沙漠的抗争早在40多年前就开始了。

王有德的家乡在灵武市马家滩,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幼年时,他眼睁睁看着风沙一次又一次灌满了窑洞,十几年里,20多个村子、3万多人被迫迁移……

“从那时起我心里就跟沙漠较上劲了,一定要把被沙漠侵吞的土地夺回来。”王有德的语气和眼神同样坚定。

1976年,王有德进入林业系统工作;1985年,他出任白芨滩林场副场长,开始带领职工与沙漠展开一场艰苦卓绝的搏斗。

白天,他们顶着50多摄氏度的高温推沙平田、挖坑种树,晚上就住在帐篷里;寒冬腊月,为了抢抓树苗灌冬水的时机,他们日夜吃住在水渠边;风沙不停摧毁辛苦栽下的树苗,他们就不停补种,直到树木连成片,把流沙牢牢锁住……

“坚持科学治沙、综合治沙,才能实现治沙事业可持续发展。”王有德说。

通过多年改革创新,他带领职工成功推广了草方格治沙、乔灌草结合的精准造林技术,探索建立了“宽林带、多网络、多树种、高密度、乔灌混交”的防沙治沙模式,实现了“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奋斗目标,为全国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人与自然的抗争中,王有德带领职工以“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劲,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南移和西扩,实现了人进沙退的伟大壮举。

2014年,退休后的王有德发起成立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在新的“主战场”继续拼搏。

“多栽一棵树,就是我的价值;多治理一片荒山,就是我的价值;让当地老百姓找到致富之路,就是我的价值!”王有德说。

(刘海)


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12月23日)


作者:陈国洲  刘海


来源: 光明日报(2018年12月23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