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节气】李果 ‖ 夏至: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

作者:李果(四川年鉴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6-21 15:00:28 浏览次数: 【字体: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晴。

—— (唐)刘禹锡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竹枝词》,以善变的天气写人生感触,歌以咏情、言外有意,千古传唱、余音袅袅……诗情之外,逼真描绘了因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雷阵雨骤来疾去的生活画面。而这,正是对夏至时节天气特征的生动再现。

一、渊源·夏至

﹏﹏﹏﹏﹏﹏﹏﹏﹏﹏﹏﹏﹏﹏﹏﹏﹏﹏﹏﹏﹏﹏

 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被最早确定的一个。早在公元前7世纪,古人就通过测日影确定了夏至,一般在阳历6月21日或6月22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关于夏至说:“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是季节,“至”是到来,就是说最炎热的夏季来到了。

 《惜遵宪度抄本》说道:“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时节,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太阳在一年中所能达到北半球最高的纬度,也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且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故而民间素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和“冬至长、夏至短”的说法。

二、气象·夏至

﹏﹏﹏﹏﹏﹏﹏﹏﹏﹏﹏﹏﹏﹏﹏﹏﹏﹏﹏﹏﹏﹏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礼记》云:“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模荣。”

“初候鹿角解”。古人认为,夏至以后,阴气逐渐转盛而阳气日渐衰弱,阳性鹿角上的粗糙表皮开始脱落,这时不割就错过时节了。 

“二候蜩始鸣”。蜩又叫做蝉,俗称知了。在夏至后,蝉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躲在树荫里“知知”地鸣叫。

“三候半夏生”。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此时出苗,因适逢夏季过半而得名。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过了夏至就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此后一段时间内气温仍会继续升高。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这个伏是隐藏起来,避开着气的意思。每年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就入伏了,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导至阴雨连绵的天气。

夏季入伏后我国北方河流上游高山冰雪融化,使河水上涨,形成伏汛,与春天桃花汛和秋汛并称为三汛,因此,这时还是防止水患的重要时刻。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雨来得快,去得快,范围未必很广,但雨量一般较大,降雨时还往往伴着大风,雷电交加,有时还会引起火灾。因此,夏季防雷、防暴雨和防汛工作常常结合在一起进行。

三、礼仪·夏至

﹏﹏﹏﹏﹏﹏﹏﹏﹏﹏﹏﹏﹏﹏﹏﹏﹏﹏﹏﹏﹏﹏

 在农耕文明时代,风调雨顺是人们的共同期盼,而夏至也因其独特的气象特征和标志性定位,被古人赋予了丰厚的象征性符号意义。

周代时,“夏至节”已有祭神仪式。《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那时候人们认为夏至祭神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病、荒年与人民的饥饿。

《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至清代,夏至大祀方泽仍为国之大典。是日,民间吃夏至面,有的地方已开始使用新麦面蒸制饼馍食用,有的地区还在这天吃伏茶,并祭田公田婆拜秧田等。

夏至祭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有的地方麦糊烧(一种用面粉调成糊在锅中摊成极薄的大饼)供司灶、祖宗。也有擀面为薄饼,烤熟后夹以青菜、豆荚、豆腐等祭祖。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作为中国最早的节日之一,古人从汉代就有过夏至节的习俗,常常是全国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

宋代《文昌杂录》: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史》礼志记载:夏至之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清嘉录》记载:清朝“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

四、民俗·夏至

﹏﹏﹏﹏﹏﹏﹏﹏﹏﹏﹏﹏﹏﹏﹏﹏﹏﹏﹏﹏﹏﹏

夏至有很多习俗,主要有吃面、吃麦饭、吃麦粒、称重、吃狗肉、戴枣花等。其中,吃面最为盛行。

1 吃面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夏至吃面的习俗。“夏至面”也叫“入伏面”,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载:“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民间也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不过同是吃面,不同地方仍有不同的吃法。北京一带人们爱吃炸酱面。而在南方一些地方,常常把面摊为薄饼,烤熟后夹上豆荚、青菜、豆腐和腊肉等,先祭祖,祭完祖再吃,还可以馈赠亲友。

2 称重

 据说在夏至这一天称了体重后,高温酷暑都不怕。现在夏至称重的习俗很少了,不过古时候缺医少药,这也寄托了人们希望自己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称重时场面十分热闹,就像过节一样。称完重,还得吃麦饭或麦粒。

3 戴花

 我国有些地方有夏至头上戴枣花的习俗。夏至这天,女子们戴枣花,据说可以避邪,特别对治疗腿脚不适很有用,因而她们在戴枣花时,往往还要念叨:“脚麻脚麻,头上戴朵枣花。”

4 吃肉

 与很多地方人冬时吃狗肉不同,广东有的地方夏至时还流行吃狗肉,那里有句俗话:“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有的人认为夏至这天吃狗肉也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

5 忌雨

 夏至“忌雨”的习俗,其实就是一种气候期盼。古时农家把夏至半个月分为头时(前三天)、二时(中间五天)和末时(后七天),农人最怕的就是“时中下雨”和“时末打雷下雨”。因为夏至半个月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对农作物生长弊多利少。这些习俗,反映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处境和对取得丰年好收成的强烈盼望。  

五、文化·夏至

﹏﹏﹏﹏﹏﹏﹏﹏﹏﹏﹏﹏﹏﹏﹏﹏﹏﹏﹏﹏﹏﹏

 夏至后,温度快速升高,以至盛夏烈日炎炎,是四季变化当中一个重要的分界线。夏日气候酣畅淋漓、变化多端,所以围绕“夏至”而成的诗词歌赋、民间谚语也多与节令、气象有关,诗人们文思如泉,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

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璿瘩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暑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鸽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筋。

夏 至

宋·张 来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

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

匙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夏至二首》之一

宋·范成大

李核垂唇祝咬,粽丝系臂扶蔽。

节物竞随物乡俗,老翁闲伴儿落

 在传统的谜语设计和成语故事中,也能看到“夏至”的身影。 诸如以“夏至”为谜面猜一成语,谜底巧妙地设置为:地久天长。而“夏至”还与成语“杯弓蛇影”有缘。据汉朝应劲在《风俗通》中记载:“杜宣夏至日赴饮,见酒杯中似有蛇,然不敢不饮。酒后胸腹痛,多方医治不愈。后得知壁上赤弩照于杯中,影如蛇,病即愈。”后世因以“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六、生活·夏至

﹏﹏﹏﹏﹏﹏﹏﹏﹏﹏﹏﹏﹏﹏﹏﹏﹏﹏﹏﹏﹏﹏

 嵇康在《养生论》中谈到夏季保养有云:“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心静自然凉”,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妙招。

 中医理论认为,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要保持心情愉快舒畅,精神饱满,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夏季炎热,宜晚睡早起,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恢复疲劳之感。适当的运动也是夏季养生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注意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总之,夏至过后饮食调养重在“养心”,多吃淡味食物,保养肾脏,调理胃气,补益肝脏。夏至时节容易心火过旺,吃些味苦的食物有助于削减心火;不过,对于体质虚弱的人来说,苦味食物也不宜多食,以免加重病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整理:李果(四川年鉴社)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