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古建】资阳的塔

作者:中共资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5-07 15:20:45 浏览次数: 【字体:

资阳的塔

提起资阳的名胜古迹,不知你会不会想到资阳的那些塔呢?

塔,作为值得观赏的建筑景观,其本身是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堪称建筑中的精品,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设计和技能。

最初的塔,缘起于古代印度佛教(浮屠),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佛塔”。14世纪后,塔逐渐世俗化,逐渐发展出了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塔。

资阳东门字库塔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塔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并与临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在汉语中,塔也指高耸的塔形建筑。那么,在资阳市的土地上耸立着哪些塔呢?这些塔又有着怎样的来历和故事?

雁江·丹山白塔

丹山白塔位于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1千米处,唐贞观四年(630年)建成,为坐北朝南的砖砌四方七级密檐式建筑。塔身共7层,高20米,现存6层17米,塔底25平方米,身逐层缩减,最高一层为22平方米。

丹山白塔

因为是方塔,丹山白塔没有玲珑塔的飞檐翘角、角挂铃铛的秀丽,所以更显古朴端庄。每一层塔开窗12个,共计开窗84个,其中每层每方有真窗1个、假窗2个、装饰形斗拱4个。能眺望原野的真窗却只有28个,假窗计56个。

丹山白塔塔内有实心柱,沿盘陀梯而上可至塔顶;直下三层中心设有佛龛,佛像已毁;塔第五层嵌一古碑,碑文剥蚀,无从辨认;塔顶已毁多年,两株女贞树斜生其上站立塔顶,丹山、五龙、盘石、响峒的原野尽收眼底。

1982年5月29日,资阳县人民政府将丹山白塔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丹山白塔,有一则有名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之前,有一对心灵手巧、智慧过人的姑嫂,姑姑月娥心高气傲。一天,月娥向嫂嫂兰香提议,自己在沱江南岸修建红塔,嫂嫂在北岸修建白塔,二更起修,五更鸡啼完成,请妈妈当裁判,要比试谁更手巧。二更起时,妈妈在临江寺撞钟为号,姑嫂两人一个砌玲珑宝塔,一个砌四方走马转角方塔。到五更鸡啼,姑嫂都只砌了七层。姑姑气盛,在鸡啼时随手扯了一窝芭茅盖在玲珑塔顶上,恰巧像戴帽一样成了塔顶;嫂嫂塔顶面宽,找不着合适的东西做塔顶。比赛下来,姑姑让妈妈评比手艺,妈妈笑而不语,嫂嫂圆场说:妹妹比我修得快,连塔顶都有了。于是后来人们唤红塔和白塔叫“和气塔”。

安岳·奎星阁木塔

安岳奎星阁,位于岳阳镇奎星社区奎阁坡顶的普安寺,占地面积254.4平方米,建于清道光年二年。奎星原为古代天文系中二十八宿之一,道教尊其为主宰文章兴衰之神,当年修建阁奎星的目的就在于兴盛安岳的文风。

奎星阁木塔

奎星阁为垂带式,塔跺九级,八边形,五级重檐塔楼阁式木结构塔,通高19.6米,八角飞檐,八角铜玲随风舞荡。屋面是筒瓦,屋脊是仙人走兽,造形美观大方。塔基用三层条石堆砌,高0.8米,宽0.6米,塔身逐层内收,塔顶四角攒尖顶作宝瓶塔刹。塔身第一层正面有一双扇门,宽1.45米,高1.9米,内设之字形木梯达第四层。第一层左右两边各开1正方方形花格窗,第二层每面开3扇正方形方格窗,第三层每面开1正方形花窗,第4层每面开1直径1.2米圆形花窗。

第四层檩上墨书“大清道光二年壬午岁朔囗囗邑士庶囗公立,赐进士出生知安岳县囗囗儒学训、囗阳千囗囗囗囗囗”。(“囗”为檩上墨书缺失部分)木结构的奎星阁,设门厅、阁亭两部份,塔基前垂带式踏道四级,塔正面木结构门楼,门楼二柱一间五楼,庑殿顶,宽4.75米,高9米。尽管已历经二百多年风雨,虽经两次修葺,至今仍保存完好,属安岳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安岳县政府批准普安寺为宗教活动场所,奎星阁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保护。奎星阁与普安寺的发展可谓是荣辱与共,随安岳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普安寺在安岳社会文化活动中作用的日益凸显,奎星阁也将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

乐至·南北双塔

南塔,位于乐至县天池镇天柱山(又名大娑婆山)山巅,山高雄秀,县人誉为“天柱耸翠”列为八景。南塔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清道光十三年九月竣工,高30米,塔门石刻“蜚英腾茂”,砖瓦结构,塔分七级六面,四壁开窗,设螺旋梯48级,可登塔顶,俯瞰城区房舍、农村田畴,历历如画。文载:“清道光辛卯(1831年),塔建于城南大天柱山(又名娑婆山),高七级,旋升中空,俯瞰城郊风景,历历如画”。历时190年,至今尚存。

乐至南塔

北塔,又名凌云塔,因高踞城北蛇形坡,简称北塔,川鄂路和柳树河绕塔下经过。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塔形六方,砖石结构,高35米,七层实心,下层四周原有文字,历时188年,至今尚存。

乐至北塔

南塔北塔遥相对峙,蔚为壮观,但由于年久失修,风雨剥蚀,屡遭战火,破坏严重。1998年,乐至县佛教协会应众信徒请求,请示县人民政府修补加固南北塔,得到了县人民政府支持,广大人民也踊跃捐资。1998年,南北塔胜迹得以恢复。

据民间传说,乐至十年九旱,先人认为是孽龙作怪,于是建南塔以镇龙头,建北塔以镇龙尾。位于中段的崇教寺(现为陈毅元帅纪念馆)原有一座高二十多米的佛塔(“文革”中拆毁),据说可镇龙身,以消除旱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中共资阳市委党史研究室(资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