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王瑶 ‖ 对坡村1033天——我的扶贫故事

作者:王 瑶(内江市东兴区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1-12 16:50:22 浏览次数: 【字体:

对坡村1033天

——我的扶贫故事

王 瑶

2019年1月5日晚,我接到一个陌生号码的来电,问他是谁,他回答“我是凯娃”,我才知道他是对坡村最积极的贫困户(在此之前,我已存了他两个号码,没想到他又换号了)。他打电话来,说做了三支笛子要送给我,感谢我之前在对坡村所做的工作。

他说之前到城里来卖笛子时忘了我上班的地方在哪里,那晚才想起有我的电话号码。那一刻,我热泪盈眶。

2015年8月31日,我到对坡村报到,成为一名第一书记。截至2018年6月29日轮换,我与对坡村有关的日子一共是1033天,经历了不止两个四季。

在那1033个日夜,我常常遭遇这样的时刻。而在我离开半年多以后还能接收到这样的心意时,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这一篇,是我和对坡村,不得不说的故事。

一堵墙和一首歌

这堵墙和这首歌,我不止一次跟人说起过。那堵墙虽然在我去村里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却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那一类始终怀抱感恩之心、努力靠自己脱贫致富的积极贫困人口,跟我们平时常常吐槽的“等靠要”类型贫困户完全不同。

2015年上半年,开头提到的对坡村3组贫困户苏崇凯享受了危房改造政策。改造完成后,识字不多的他在这面墙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了“中国共产党好”几个大字(村干部告诉我,一开始党字还少了两点,后来经过他们提醒才加上的)。又因为不会画五星红旗,所以画了两面小旗子和一颗星星代替。

我第一次到他家走访时,就被这面墙震撼了,这是一个贫苦的农民在接受党和政府的帮助后发自肺腑的感谢。虽然他没有文化,却比很多有文化的人表达感谢的感情更为质朴和强烈。

为了帮他发展产业,我和村干部、农技员积极鼓励、支持他栽桑养蚕,不仅送给他喷雾机,还对他进行技术指导,并在2017年对他进行了蚕种补贴。从2015年至今,他每年通过栽桑养蚕都获得了1万元左右的收入,顺利脱贫。

脱贫之后,他自己也在思索如何利用农闲时间获得更多收入。因为他爱吹笛子也会做笛子,所以这几年他都会在冬季不能养蚕的季节,制作笛子到城区售卖。每次去他家走访,听到最多的便是他吹奏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在那些纯手工制作的笛子上,他也会歪歪扭扭地写下诸如“内江好”“共产党好”这样的感恩字样。

而那三支送给我的笛子,在这些字样之外,他还加上了“送”字。每当凝视那个字,我都觉得是他给我颁的奖,非常开心。

一个标签和一朵花

2017年,为了让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同步增收,我想到了将对坡村的鸡蛋、鸡、鸭、桃子等土特产通过电商平台进行售卖的办法。我在淘宝定制了印有“对坡村土特产”字样的标签,卖出去的每盒鸡蛋或家禽都会贴上。后来又做了一个带二维码的升级版。刚开始的那阵子,我和其他村干部经常开玩笑说自己像“搞传销的”,因为我们逢人便会推荐对坡村的土特产,请他们扫码关注。

除了二维码标签,我还制作了一批对坡村土特产的海报。在拜托各种开店的朋友帮忙张贴的同时,我还贴了一张在上班的东兴区委机关综合大楼门卫室,至今仍在。轮换回来后,每天去领报纸时,我总会忍不住看它一眼。

为了推广对坡村土特产,除了逢人就宣传和做海报,我和村干部还趁着周末(2017年我们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几乎是没有周末和假期可言的)到隔壁镇举办的葡萄节摆摊。事实上,在那1033天里,我非常感谢对坡村的村干部对我工作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关心——他们会在我生病住院时专程从村里赶到城里来看我,有把我当女儿只要我去吃饭就会煮豆子(也是因为我随口提过喜欢吃)的老村支书,有两个温柔体贴的大姐姐(总是担心我下雨天摔跤,担心我被蚊子咬,担心我夏天在村办公室午休太热……),有陪我一起加班一起熬夜,无论多晚都绕路送我回家的新村支书……

虽然据说我走后”对坡土特产“的销售日渐式微,但2017年卖出去的数千个蛋、上百只家禽以及数百个桃子还是让我收获了一些成就感。因为每卖出一个蛋或一只家禽或别的什么土特产,就意味着农户和我们村集体都有收入增加。真的,2017年开始销售土特产之后,我常常能体会到那种农民伯伯将一年辛苦换成钱之后的喜悦。就是那种很世俗的喜悦——俗字是个会意字,即人靠在粮堆上的踏实安全感。

2017年9月到12月,我的微信朋友圈里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以格桑花作为关键词的内容,它们记录了我在村办公室门口撒的格桑花籽从出土到开花的全过程。

格桑花来自藏地,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最普通的一种野花。在藏语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所以也叫幸福花。种下它们的我,希望对坡村的所有人,都能幸福。

一朵伞把菇和一把蒲扇

我也曾多次告诉别人伞把菇和蒲扇的故事。每次我都忍不住眼眶一湿,但心里是甜的。

按照相关要求,第一书记必须全脱产驻村,因此,我在对坡村的吃住被安排在离村办公室不远的村支书家。2015年秋天,某天一起吃饭时我无意中提到喜欢吃伞把菇。谁知第二年夏天,当村支书家找到第一朵伞把菇时,便默默地给我留了起来(刚好那天我外出办事不在村上)。

伞把菇是四川人的叫法,它的学名是鸡枞,特点就是越新鲜越好吃。村支书的女儿当晚就想吃,结果被他制止了,说“留着王书记来了再吃”。

第二天中午,我便喝到了如下这盆伞把菇鸡蛋汤。其实,村支书的女儿是用开玩笑的语气告诉我她爸爸不让她吃要给我留着的,但我当时就红了眼眶,不停地说谢谢。

人的味蕾记忆或者真的是跟情绪有关,在那之后,我总觉得所有的伞把菇都没有那天的美味。

跟这朵伞把菇一样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把蒲扇。

那是2016年的某个夏日,我和农技员骆站长一块儿下村走访其他贫困户时,从贫困户党员苏明贵家路过,他爱人雷淑秋瞥见我,便从家里冲出来使劲帮我扇扇子,边扇边说:“王书记你太辛苦了……”,还执意让我带上这把蒲扇接着去走访(尽管最后我没要)。

骆站长当时跟我接触不多,面对这个场景时发出了”王书记,说明你工作做得好,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的感叹。

这个场景也一直记在我心里,每次想到都觉得感动又惭愧。感动是因为这是最简单直接的善意,惭愧是我总觉得自己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好。我只是按照家家户户都要有产业的发展思路,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为他们争取到了一个龙虾+鱼立体养殖的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项目,具体的养殖还是靠他们自己,其实每天起早贪黑从事养殖的他们比我辛苦多了……

在过去的1033个日子里,对坡村的便民路从无到有,新村办公室从无到有,健身舞蹈队从无到有,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与之相对的,是贫困村的帽子从有到无,贫困人口数量从有到无……这些变化,我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2017年底,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对坡村成功“摘帽”;2018年,对坡村成功创建为省级“四好村”,村里的健身队风雨无阻坚持排练还经常参加镇级、区级比赛,老百姓开始种植收益较高的芒市贡米;2019年,新的驻村工作队所做的规划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对坡村村民的生活,正像那摇曳的格桑花一样——多姿多彩,散发出满满正能量和幸福的味道。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王 瑶(内江市东兴区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