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眺远梁山寺 感悟剑门关

作者:王少卿 发布时间:2015-02-27 08:28:00 浏览次数: 【字体:

剑门山,古称梁山,相传才华横溢、笃信佛教、与达摩有过“公案”的梁武帝萧衍,也曾在剑门山的大剑山绝顶舍身佛门。古刹梁山寺和梁武帝祠,依然矗立在剑门七十二峰的桃花峰与逍遥峰之间的舍身崖上。舍身崖海拔1180米,脚下便是落差数百米的悬崖绝壁。登临古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感觉时空的聚敛,能领悟天地的浩然。放眼北望见长安,回眸南巡现蜀都。高耸于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之间,明察着秦陇巴蜀四方动静,便可洞悉熙熙而来,攘攘而往。

时过亿年,沧海桑田。地壳运动,蜀地沉浮,周围隆起成山,中间积水成湖,在漫长而强烈的风化侵蚀作用下,山地为湖盆提供了丰富的沉积物,形成了四川盆地。“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蜀地的先民们在聚宝盆似的盆地里过着安静而封闭的生活。聚宝盆散发出富庶的浓香,激发了山外人的欲望。山外在觊觎,山内想坐享,在那原始和封建的世代,再没有比守望相助和开疆拓土更为辉煌的功绩了。这便注定了秦蜀之间的剑门山不得清静。

剑门山脉横亘于四川盆地北缘,绵延数百里。山岭密布,沟壑交错;峻岭横空,连山绝险;群峰突兀,山涛云海。山脉北缘,陡然跌落,造就相对高差数百米的天险形胜,构筑了一道天然屏障。这屏障危乎高哉,气势恢宏,“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是天赐蜀地的护城墙。然而,觊觎的目光,越过高山窥视着盆地,搜寻到了屏障的缺口——关隘。

剑门山的关隘险绝。从昭化西北的天雄关起,北侧有白卫岭、云台山、毛家寨、摩天岭、土地关。南侧有东山寨、剑门关、苦竹隘、小吊岩、研石寨、青强岭。古代多少人在这些关隘上攀爬行走,用尽心思,终究未能拓出大道通衢,依旧被李白描绘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畏途巉岩不可攀”的峡谷险隘。在这许多的关隘中,相对通畅,能以大队人马运送辎重粮草进出的,那便是蜚声古今的剑门关了。

据正史记载:剑门关位于大剑山中段,为东峰营盘嘴与西峰金城山之间的峡谷隘口。因两崖对峙,其峰如剑,其势如门,故曰“剑门”。两崖平地拔高150多米,顶部间距100多米,底部宽50多米,隘谷长500多米。大剑溪绕崖穿石,向北流出隘口,直泻而下。蜀汉丞相诸葛亮伐魏,于此立剑门关,设官戍守;唐代置剑门关,作为行政军事建制隶于剑州;宋代仍置剑门关,一度直隶京师,辖剑门县;元代废关置驿,明代复置关,清代废关置驿,至民国15年以前仍设驿站。历代官府多次在剑门关修建关楼,驻兵把守,昼启夜闭。

剑门关因其“秦蜀锁匙”的属性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特点,吸引了天下豪杰,前赴后继地来到这里,显露他们解锁的智慧和破关的本领。

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地,苦于无路进兵,谎称赠五金牛、五美女给蜀王,蜀王派五丁力士,在剑门山劈山开通蜀道(称之金牛道,亦称石牛道,至今遗迹尚存),迎美女,运金牛进蜀,秦兵旋踵而至,一举灭了蜀国。而史书记载的是:蜀王之弟苴侯在葭萌(今昭化镇)欲私立而取代蜀王,结交巴国而谋反,蜀王亲征,巴求救于秦,正中秦之下怀,秦遣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率军从石牛道伐蜀,与蜀王战于葭萌,蜀王败走武阳(今彭山县)被擒,蜀灭,秦遂攻取了巴国。这故事是蜀地被中原统一的开始,也给剑门关的历史涂抹了最早的底色。无论是传说还是史记,都告诫了一个真理:贪婪金钱美女和放纵私欲内讧,必是自取灭亡。

争夺有了开头就很难煞尾。最为丰盛的文字记载,当属三国时期的事与情。刘璋请刘备入蜀的初衷是共击汉中张鲁,而刘备入蜀不久便取而代之,并在剑门关设县立关,以其为中心,加强了汉中到成都一千多里的节节把守,朝思暮想从这条道路走出去恢复汉室。这故事告诉人们,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小经营驾驭不了大志向,请神必先考虑送神的计策。人们很难理解,神机妙算、无所不能的诸葛亮,可以在剑门关“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怎么就没把钟会牵制剑门关,邓艾偷越阴平古道灭蜀的预测锦囊遗留给姜维呢。看来,这险关也具有欺骗和麻痹性,提醒人们:对某一个体的全然依赖,将会导致许多的漏洞缺口。

悠悠历史,给剑门关覆盖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神奇,遗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彩。前秦时期,秦王苻坚也青睐上成都,唯剑门关久攻不下,后采用姚苌诈降计谋巧夺成功。唐朝末年,“随驾五都”之一的王建,忠心护驾获取了皇帝的信任而进入蜀地,他在得到剑门关这一地利之后,立即切断秦蜀通道,也在成都登基称帝。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军在剑门关进行了多次战争,虽然占据了剑门关,但后援不济,便做了损毁之事无功而返。北宋时期,王全斌迂回包抄、奇特用兵夺取了剑门关,使蜀降宋。王小波、李顺起义,在蜀中初具规模,但因剑门关失守,起义大业中途坍塌。宋末元初,元宪宗蒙哥在剑门关一带亲自指挥了一系列战争,显示了元代帝王的骁勇善战,特别是剑门关激烈而悲壮的争夺,也铭刻了宋朝张实、赵仲等忠叛两样人物的面孔。1935年,红军借道剑门关北上抗日,走的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康庄大道,虽经浴血奋战,自然是没有过不去的关隘。

剑门雄关,历经沧桑,见证了王朝更替,造就了帝王英豪,也成为万千灵魂的永久驻地。关口附近有姜维城遗址、姜平襄祠、姜维墓、剑溪桥、志公寺等古迹。还有一系列历史风云事件及其人物的雕塑石刻。关之左右山巅有梁山古寺、玉女台、经皇洞及翠屏峰、舍身崖、仙女桥、仙峰观等名胜。当然,也存储了不少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感悟兴叹的诗文、题记、墨迹。峰谷崖壁、古树枯藤在风霜雨雪、阳光云雾的掩映下,交相演绎,变化无穷,呈现出一幕幕神奇的幻境;“飞湍瀑流争喧豗”,鸣禽走兽相呼应,似乎是山魂情绪的传达,只可意会,无法言传。藤蔓似乎修炼成精,升华为木本,嬗变为人们的手杖而四方云游。那苍劲的纹路,凝结了古老的坚韧,持他伴行,没有跨越不过的艰险。

千百年来的史官和文人,象悟禅一样,祈求以最精简的文字道尽剑门关上的神秘因果,然而,今非古犹如“子非鱼”,神圣,岂是凡人可以破译解码的,而文人偏偏具有“究天人之际”的固执。想起李白劝慰试图攀登蜀道的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规劝似乎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剑门,是中国东西南北的一个重要结点,在秦陇巴蜀的中间拔地而起,挺身而出,融通着相距万里的美好,仲裁着盘根错节的是非,庄严肃穆地履行着他的职责。如果仅对剑门“身躯”进行赞美,那将会降低了他的境界,贬低了他的价值,淡化了他的意义,他便黯然失色。明确他的象位,彰显他的功勋,更能激发他的潜能。当今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洗却了攻城略地的妄念。古代独立、割据的蜀国已经变为国家不可分割的一个省份———四川,盆地意识,已被共同的中国梦彻底替换。剑门关与时俱进,已由“锁匙”变为通衢:途经剑门关的成都至宝鸡的铁路复线早已畅通;北京至昆明、兰州至海口两条国家级高速公路在剑门山下交汇;兰州至重庆的铁路、西安至成都的高速铁路正在紧张的修建;盘龙机场与多个城市开通了航线;港口建设紧张进行,将通航重庆直抵上海。水陆空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已是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这条条通道,象血脉,为“东方巨人”输送着血液。四川永远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剑门山也将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履行崭新的职责,巍然挺立,确保祖国的有机联系,四通八达。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