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风物】《木里藏族自治县风物志》第三章 直面灵魂的生活方式——民俗(四)

作者:木里藏族自治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木里藏族自治县风物志》 发布时间:2019-04-14 11:37:17 浏览次数: 【字体:



第三章  直面灵魂的生活方式——民俗
第四节 葬俗
一、藏族葬俗


 木里藏族葬俗因居住地域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人死后,要先给死者梳头、净面、穿上新衣,并用腰带将尸体捆好,以白布裹尸,将尸体扶成坐式,停放于屋角处。停尸期间,在房屋周围插木杆,悬挂布幡,称“达九”,并宰杀牲畜。每天还要请喇嘛或“翰规”从早到晚念经、做道场,超度死者的灵魂。家里有人去世,不放鞭炮,家人一律不梳头、不洗脸,取下一切装饰,不能笑,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唱歌、跳舞,为的是让死者的灵魂安安静静上天堂。有的地方有年轻人丧偶,一年以后才能再婚的习俗,以怀念死者。一家有人去世,邻居也要表示哀悼。在别家办丧事期间,不办喜事,不歌舞乐。



吉祥塔


1
吉祥塔


停尸后,请喇嘛打卦择定安葬日期和地点以及安葬方式,并通知家人、亲友,同村每家也来一个当家人参加出殡仪式。当晚,死者家里还要请“翰规”驱鬼,还要鸣枪、打扫房屋,垃圾须倒往离家很远的地方。之后家人要到喇嘛寺烧茶,点酥油灯,每隔七天请喇嘛念经1次,共念7次,为死者超度亡灵。有的人家在十字路口或在大路边以块石堆砌,外面嵌有石板雕刻的经文,形似塔,称“嘛呢堆”,以表示对死者的孝心。

藏族的丧葬方式有塔葬、天葬、火葬、水葬、土葬五种,一般以火葬和水葬为主,塔葬只限于有名望的活佛。木里地方因无鹫鹰,故没有天葬的习俗。采用哪种丧仪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


2
塔 葬


塔葬是有名望的活佛、大喇嘛死后,将尸体用盐抹擦、风干,涂上香料等贵重药物,把尸体(木乃伊)保存起来,放在灵塔之内。灵塔有金灵塔、银灵塔、铜灵塔、木灵塔、泥灵塔。灵塔的不同,根据活佛地位高低而定,灵塔分别供奉在寺庙的大小宫殿里。



木里第六世香根活佛肉身灵塔


3
水 葬


水葬是将死者用木棺盛殓沉于河底。有的用白布裹尸,整尸抛进大河,也有的在大河边的溪水处挖坑坐尸,覆以树枝,将溪水用水槽接引灌至头顶。旧时鱼被视为“河神”,行水葬,有起到供施献佛的作用,还了一生行善之愿之意。


4
土 葬


土葬是用木棺盛殓尸体,埋于土中,上面垒一小坟堆,坟堆周围插嘛呢布幡。旧时有的地方土葬只限于传染病人的尸体,以及强盗、杀人放火、被刀砍死的人的尸体。这类人不许他们火葬、天葬或水葬,只允许挖坑埋进地里,惩其灭根绝种之意。


5
火 葬


火葬是将死者放在架好的木柴堆上(俗称“柴楼”,呈四方形),浇上酥油,点火焚尸。稍后捡四肢骨一二块放入就近嘛呢堆中,其余骨灰放入陶罐,砌一石碓,将骨灰罐置于石碓之中,再用石块封好,是为坟。坟堆周围还要插上嘛呢布幡。有的将骨灰撒在河里或山坡上,只留少数装入布袋或陶罐内埋于地下并用石块砌成小坟堆。也有将骨灰和黄泥做成“擦擦”放于岩洞中。行火葬的人认为,人死后把尸体火化供施敬佛,超度到佛尊那里去,它的依据来自佛经典籍中的“三途折罪部”。 


二、蒙古族葬俗


蒙古族的丧葬以火葬为主,亦有少数土葬,丧葬随着居住地域的不同而不同,但一般包括洗尸、送魂、洗马、火葬、捡骨等过程。人死后要鸣枪,以告诉村民。死者沐浴后穿上好衣服和鞋,抚成坐式,两侧以木枕扶持。耳口鼻抹些酥油,嘴内放九块碎银、七块碎金。有的地方嘴内放些粮食、银钱。死者双腿盘起,双手合掌,两个拇指尖置于鼻孔内,尸前供猪膘、饭食等食物。之后须请“达巴”念开路经,举行送魂仪式。送魂时,“达巴”从住的地方念起,一站一站地送往远方,最后与祖先团聚。火葬的前一天要举行洗马仪式。用一匹个大、体壮、健美的马,备上鞍子,由一男子牵行到河边或溪边,用木碗盛水,依次用三碗水洗马头、马身,之后将木碗打碎,丢在河边或溪边。然后骑上马快速回到丧家,闯进房门,边走边哭,表示哀悼。主人家也蜂拥而出,做欢迎状,彼此对头大哭。这时马匹站在院内,由达巴念洗马经,据说达巴必须把马念得全身流汗、发抖,这才说明死者喜欢这匹马,骑去如飞,也表示达巴有本事,能使马为死者送魂。洗马当天晚上,为了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还要边歌边舞,为死者送魂。送葬时仍然由达巴或喇嘛念经,一人背祭品在前,其后是抬棺材的人,再后牵洗过的马。火葬时,将尸体取出,搭于码好的火柴上面,把木棺打烂,堆于柴火旁边,牵马绕尸体转三圈后,点火焚尸。焚尸后将骨灰装于布袋内,由达巴念经后埋于山洞里,有的埋在烧尸场周围的青松下,有的在烧尸的地方用石头砌成小圆圈,将骨灰放入,再堆上石块,插上布幡。



备上马鞍,装饰上飞翔的羽毛,跨上战马,送行亲人的灵魂回故乡。


三、纳西族葬俗


 纳西族人死后实行火葬,也有少数实行土葬。人死后,先用柏枝熬水净尸。在正常死亡者口内塞一些酥油,有的口中放少许金或银。然后将死者仿坐态用麻布或白布裹扎,停放于正方靠东边的床尾,在尸体前放一“撒兰”(小桌),桌上放些肉、酒、糖、水果、糌粑等祭品,并点上数盏酥油灯。死者尸体一般停放三至四天,最长有停放一个多月的。停放期间,死者亲友及同村人都要来奔丧,并送一些粮食、酥油、黄酒之类的东西,请东巴念经,为死者开路。出丧的那天早晨,将尸体从屋里抬出,装进方形“坎”(木棺)中,木棺周围绘有彩色图案,装女尸的木棺周围画有孔雀。然后举行站马仪式。站马时,先牵一匹骑马或骑骡,将其用清水洗净,用香熏身,备上鞍子,并用色布打扮,再用麻绳把马拴在木棺上。然后由东巴念经,并向马的头上洒“神水”、糌粑。如果马全身抖动,表示死者对他的安葬很满意,并表示死者已经上马。出葬时,要有两人手持长刀,脸带杀气地在前面开路,接着东巴边走边跳,为死者开路送葬。烧尸前,要准备好松柴,若死者是男性就需要九背,若死者是女性则需要七背,并把松柴架成三角形,男架九层,女架七层,然后把尸体放在上面,面向西方,由一亲人点火。为了便于燃烧,常常要用猪油淋尸。第三天早晨,捡骨灰装入土罐中放于烧尸场附近方便的地方。


来源:《木里藏族自治县风物志》(2017年7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编著:木里藏族自治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木里藏族自治县风物志》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