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灵宝塔 南方丝路上的导航塔

作者:王建 发布时间:2011-02-15 15:38:00 浏览次数: 【字体:



凡到过古城西安的人,对唐代遗迹慈恩寺的大雁塔及荐福寺的小雁塔那高耸入云,巍峨挺拔的雄姿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塔身修长,密檐式设计,带有曲线,比大雁塔造型更为美观的小雁塔,那简直是中国古代塔建中的精品。无独有偶,在我国西南重镇的四川乐山凌云山灵宝峰上,也矗立着一座酷似西安小雁塔的唐代另一座雁塔——灵宝塔。

灵宝塔塔体采用优质青砖砌就,塔身呈四方形,高约40米,塔基边长11米,自下而上逐渐内敛,有13级密檐,形成优美的笋状抛物线。塔体中空,内分五层,底层有半园形拱券门进入,每层斗藻井穹隆结构,沿内壁有红砂条石台阶盘旋至顶。塔每层四周有透气、采光、观景的弧形拱券窗,登顶凭窗,可将嘉峨大地、三江秀色尽收眼底。

关于灵宝塔的具体修造年代,它的由来和功能,史籍上记载甚少。明存《乐山县志》仅二十余字:“凌云浮图,在灵宝峰巅,高十三级,唐时建、中空、石磴可至顶。”只说“唐时建”,具体唐什么年代建,不得而知。后人在塔内第三层拱券门石壁上发现有“光化戊申全月望渭南贺禹臣题”的墨书题记,“光化”是唐昭宗李晔年号(公元898-901年),据此可推断此塔至少是晚唐时期修建的,迄今已有1100余年的历史,是古城嘉州除乐山大佛外另一处保存完好的唐代遗迹。

在佛教中,塔的原义为“坟、庙”。可解释为佛陀的涅槃地和礼拜地。据此,有人推测此塔是后人为纪念海通禅师领导修大佛、减刹水势,造福百姓之功而修建的禅师祀葬塔。并以此推断,灵宝塔下很可能还有一个深掘的地宫,用以保存海通的舍利子和其余随葬品。但海通禅师在凌云山领导开凿大佛是在盛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而大佛成像是在唐贞元19年(公元803年)前后因经费短缺等多种原因,断断续续历时90年。实际上海通禅师只领导开凿了18年(公元713—721年),刚好把大佛的头部开凿好就积劳成疾,驾鹤西去。佛身、佛脚及后庇护大佛的大像阁,是后人章仇兼琼和韦皋领导修建的。而灵宝塔建塔时间是在唐昭宗光化年之前的晚唐时期,已是海通逝去180余年以后了。为什么后人在海通逝世180余年后再修祀葬塔?建此塔的目的和功能仅此而已吗?循着历史的足迹追寻,人们不难发现,灵宝塔的另一重要功能——南方丝路上的导航塔。

我国的丝绸之路,除从西安经河西走廊,新疆到中亚的那条由西汉张骞“凿空”的,通西亚及欧洲的北方丝绸之路外,还有一条比北方丝绸之路早200余年,由西南蜀、滇商人开通的“蜀身毒道”,即从四川经云南、缅甸到印度,再转西亚,欧洲的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在“益州”(成都),由成都南下分东西两路:东路为岷江道、五尺道;西路为青衣道、灵官道。东西两路之间有一条重要横线相连:这就是起于东路岷江道上的乐山,止于西路灵官道上的汉源的支线——嘉州古丝道。嘉州古丝道主要利用大渡河水道溯流而行,而大渡河在唐代称为“阳山江”故又称为“阳山江道”。所以不管是走水路或旱路,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的古嘉州(乐山)都是南方丝路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川江上游及川西航运之要冲。乐山以上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只能通航百吨以下的小船,三江汇流乐山后,水量增大,最大流量达到45530秒立方米,最小流量也有2183秒立方米,可通行百吨以上的大船。故南方丝路上的嘉州水运自春秋中叶起就成为川江上游通航荆楚的重要通道。唐宋时期,四川西部货物出川,从剑门关以南均是走旱路至乐山,再换船到湖北。可以说嘉州水运一直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军队馈饷和贸易赋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历史、军事、经济、政治地位十分重要。所以,自古以来,无论官府与民间都很重视嘉州航运的通畅与安全。

也因为古嘉州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三江水在这里汇流后,水量增大,虽利于航行,但同时由于汇流落差、河床等因素,水流在这里也变得异常湍急,波涛汹涌,嘉州水道自古也成为航运事故多发之地:“水脉漂疾,破害舟船,历代患之”(《华阳国志》)。特别是阳山江道上的沫水(大渡河),滩急浪高,由西向东流入乐山境内,与横亘的凌云山崖相斗,形成了“突怒哮吼,雷霆百里,萦激触崖,荡为佥空”的险恶水势,被恶浪冲毁的船只,使渡者葬身江底的惨祸不时发生。千百年来古人为治理嘉州航道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秦蜀太守李冰,在二千多年前就领导民众凿开凌云、乌尤、马鞍,三山连体处,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条人工泄洪河——麻浩河,使乌尤山形成著名的“离堆”以“辟(避)沫水之害”(《史记》)。唐代贵州沙门海通领导在三江汇流的凌云山栖鸾峰崖壁上开凿世界第一石刻大佛,“夺天险以慈力,易暴浪为安流”(韦泉《大像记》)。用造佛开凿下的石块填积山脚“荡为佥空”的深渊,以减刹水势;用佛的威严“易暴安流”,普渡众生。实际上,照今天看来,乐山大佛在航运上的作用主要是洪水期正对激流,起导航的航标作用,其次是对舟子和渡客的心理起安定作用。

但因乐山大佛通高仅70余米,佛窟宽度也仅30余米,嘉州境内河床也多有弯曲,在三江航道较远处观察乐山大佛以判断行船航向较困难。特别是大佛因经历代兵火战乱,毁损颓败,缺乏维修的时候较多,严重时,佛体及周围崖壁杂草树木丛生,将佛窟与山体遮蔽成一片,远处航道很难辩认。待在近距离直航道辩认清时,湍急的河流又会使舟子们手忙脚乱。加之后来河床改道严重,主航道已偏离了乐山大佛,故以乐山大佛作为航标判断的作用逐渐减弱,其主要功能就只能是对舟子和渡客的心理起安定作用。

但嘉州航运作为川西南的交通枢纽,其航道的安全导向又十分重要。这时人们将目光自然瞄向了凌云山上的另一标志性建筑,比乐山大佛还要高出70余米的海通禅师涅槃塔——灵宝塔。灵宝塔所处的灵宝峰是凌云九峰中的最高峰,比乐山大佛所处的栖鸾峰高出30余米,加上灵宝塔本身40余米的高度,故比乐山大佛整整高出70余米,站在灵宝塔顶可俯瞰整个嘉峨大地,无论从三江哪一条航道进入嘉州,方圆一、二十里即可看见高耸入云,巍然屹立的灵宝塔,其间接地航道导向作用十分明显。

灵宝峰与栖鸾峰在凌云山的同一脉线上,灵宝塔距乐山大佛直线距离不足百米,从沫水方向远看,灵宝塔就矗立在乐山大佛头部左侧的同一平面上。不知是古人建塔时有意考虑还是巧然天成,灵宝塔所处位置刚好是岷江、青衣江航道东岸的边缘线,与阳山江(大渡河)航道西岸的边缘线相交的地方,即三江汇流的中心线上。北来的岷江、青衣江与西来的大渡河穿过乐山城时,在这里形成一个90度的夹角,灵宝塔刚好矗立在这个夹角的顶端,三江过往舟船只要看见灵宝塔就可根据方位测定航速、航程、选择主航道,绕过激流险滩,避免舟毁人亡的惨剧发生。

灵宝塔导航的功能还表现在夜航上。乐山大佛刚开凿好时,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曾写诗赞曰:“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这说明当时大佛石窟龛祭拜朝佛的香火很旺,大佛石窟龛环壁上还开凿了许多簇拥着大佛,神态各异的小佛和精致的小佛龛,这些小佛龛都被人们点上了香火油灯,形成了“万龛灯焰”的壮观场景。虽当时还建造了大像阁庇护大佛,但高达70余米十三层楼的大像阁每层都有透气、采光的天窗,这些天窗和大像阁的房隙夜晚都能透出光线,从江上远处观望,大佛窟一定是灯火通明,轮廓分明,这很大程度上给夜航的渡船提供了灯火指示。所以大佛成像之初,由于宗教祭祀的作用,无意之中便有了夜航灯导的功能。后随着历代战乱频繁,特别是庇护大佛的大像阁在宋末元初的兵火中被毁,大佛及各佛龛中的小佛自此露天栖身,遭受风刀雨剑的侵袭,佛窟中的香火逐渐阻断,大佛夜航的灯导功能也逐渐衰减下来,取而代之的却是灵宝塔夜航指示功能的逐渐显现。

如前所介绍:灵宝塔塔体中空、内分五层,有石阶相通盘旋至顶。每层均为斗藻井穹隆结构,四周有造型独特的透气、采光、观景的弧形拱券窗。每层塔内均有佛龛菩萨供奉,寺庙有专人负责,香火油灯长明不断,夜晚塔内香火油灯光亮透过拱券窗,辉映凌云山四周上空,犹如光芒四射的“灯塔”。由于塔势高峻,黑暗中老远就能看到,夜航船只极易辩认。

由于灵宝塔的这些功能,在以后岁月中逐渐取代乐山大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方丝路三江航道嘉州段上一个重要的“导航塔”,千百年来为我国古代川江水运,作出了巨大贡献,并见证了南方丝路那段兴衰的历史。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