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桐花凤扇:唐宋“时尚单品”四川最早的工艺扇

作者:李雨心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8-10-04 1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宋时成都农历五月,天气已经渐渐炎热起来。为应对苦夏,蜀人手中自然少不了一把精致的罗扇。摇曳生风之间,似乎这遥遥无期的闷热日子,也有了盼头。

如若在此时走入位于成都大慈寺前街中的扇市,各式各样的扇子琳琅满目,一不小心还会挑花了眼。

不过,要说这扇市的“C位”,还得数——桐花凤扇。此扇不仅是古代蜀中名扇,以在纨扇上绘画一种小鸟“桐花凤”而得名。在后世看来,其更是蜀工艺扇之始,早在唐代便已名满四方。

桐花凤罗扇

不入蜀地,难识“桐花凤”

桐花凤扇,是以在纸扇上巧绘一种蜚声千百年的小鸟桐花凤而得名。

桐花凤是川南名鸟,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珍禽。暮春时栖集于桐花之上,因其羽毛五彩斑斓,所以又名五色凤、幺凤。桐花凤自古被文人骚客们视为吉祥之物,对其极为喜爱。

桐花凤(鸟名,即蓝喉太阳鸟,以暮春时栖集于桐花而得名)

可以想象,每年暮春三月,成都锦江沿岸紫桐盛开时。这群鸟儿群聚树上,盘旋飞翔,姿态轻盈翩跹。难怪连千古文豪苏轼见了,都心生欢喜,写文以赞之。

苏轼曾在《东坡杂记》中写道:“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说的是,在他少年时期,所居书堂前有桐花凤翔集在此。1057年,苏轼、苏辙高中进士,看来这桐花凤的确是祥瑞之兆。

此后,故乡的桐花凤,时时出现在苏轼的笔下。如《异鹊》中写道:“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可见,苏轼始终视桐花凤为吉祥鸟,且认为桐花凤的出现,是“先君子”行仁孝之道所致。

蜀中名扇,名噪一时的珍品

既然被视为吉祥之物,再加上蜀人心思奇巧,在唐代时古代画家便采用桐花凤的形象入扇,书画于扇面之上,成为当时众人追捧的“时尚单品”,也是闻名四方的艺术品。

唐代著名政治家李德裕,在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曾作《画桐花凤扇赋》,对此扇大加赞赏。他写道:“美斯鸟兮类鸩鸾,具体微兮容色丹。彼飞翔于霄汉,此藻绘于冰纨。虽清秋之已至,常爱玩而忘餐。”

在秋日因把玩桐花凤扇而“忘餐”,看来真是对其爱不释手。经李德裕这样一番夸赞,此后蜀地的桐花凤扇也是身价倍增。

后世普遍认为,桐花凤扇是蜀地工艺扇之始,也是川扇最早的代表。

明代古籍《益部谈资》中记载:“竹木蜀之所富有,第不甚坚厚。纸则出嘉州(今乐山市)、彭县(今彭州市),轻柔细薄,惟可制扇。是其来已非一日,欲不充贡得乎。”说明蜀地多竹木,蜀纸又品质上乘,所以四川的扇子才如此有名。而桐花凤扇也是借此东风,让世人皆知。

桐花凤扇,可以说是开启了川扇的辉煌历史。以此为始,川扇走过一段黄金的岁月,更是在数百年的岁月更迭中,愈发熠熠生辉。

古代扇子除了纳凉还有什么用

扇子遮面表示敬畏羞怯

古人常用扇子遮挡脸面,以免被人认出,或是表示敬畏羞怯。三国时期魏国鱼豢的《魏略》中记载说:韩宣在任丞相军谋掾之职的时候,有一次与临淄侯曹植在宫中相遇。当时刚下了一场雨,地上有积水,韩宣无处躲避,便“以扇自障”,停在路边。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藻》中说:镇东大将军王敦在西晋的时候,每当看见周示敬畏。后来晋王朝败退到江南,王敦看见周时不再用扇障面。王敦感叹说:“不知道这意味着我进步了,还退步了?”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古代男子以扇障面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同时也表明古代贵族男子无论在家还是外出,大都手里拿着一把扇子。

女子以扇障面主要是为了掩饰羞怯。晋代女诗人桃叶《团扇歌》之三云:“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古代小姐、贵妇,也喜欢扇子,她们喜欢用绢宫扇、纨扇、罗扇(统称团扇)。形状多为圆月形。最好有樟木或者檀木的体味儿。这些小姐、贵妇适用扇子多是为了借扇掩面而笑,突出自己的美。

用扇子遮挡风尘

遮挡风尘也是古代扇子的一项功用,以障翳风尘也。李白《送岑征君归鸣皋山》一诗中就有“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用画扇拂去游尘,这也是扇子遮挡风尘功用的体现。

用扇子扑打昆虫

古人还常用扇子扑打昆虫。唐代杜牧《秋夕》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对帝王来说,扇子还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无论冬夏,总有人在身后为他们打扇。《西京杂记》卷一中记载:汉代制度规定,“天子夏设羽扇,冬设缯扇。”这种扇都是长柄大扇。

用扇子作歌舞道具

至于舞蹈表演中的道具扇子,这在古今都很常见。北周庾信《和赵王看伎》诗云:“绿珠歌扇薄,飞燕舞衫长”。

端午节送扇子习俗

《阳岁节》中说:洛阳人家端午节这一天“赠辟瘟扇”。端午节是一个以避邪为宗旨的节日,所以端午节古有互相赠送扇子的习俗。如《郏县志》(清同治四年刻本):“端午,亲党馈角黍送扇。”《崇阳县志》(同治五年活字本):端午日“亲故相馈角黍、馒头、腌卵、香扇”。《岁时风俗部遗扇》认为这种习俗始于唐太宗,据《唐会要》记载说:贞观十八年端午节,唐太宗给大臣长孙无忌和杨师道各送扇子两把。事实上这种习俗大约在南朝宋时就已出现。唐太宗给臣下赐扇只是顺应旧俗而已。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李雨心

来源: 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