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传统村落】攀枝花迤沙拉村,惊艳时光的第一彝族村落,犹如红色仙境

来源:古村记头条号 发布时间:2019-01-06 12:58:00 浏览次数: 【字体:

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中国第一彝族自然村”。

 在这里,家家户户红色外墙,绝美的红,为整个村落披上了惊艳的装束。


 在这里,汉族和彝族生活习俗高度融合,保留完整清代建筑,有起家大院、毛家大院、纳家大院等,具有较高的文化遗产价值。

 2005年,迤沙拉村被建设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1年,被评为四川最具保护价值村落;2012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迤沙拉是四川最大的“里颇”村寨。“里颇”人说彝语中的中部方言,“里颇”文字现已失传。迤沙拉人属于彝族中的“里颇”支系,始祖是阿普都木,因战乱自中原一带而迁移至此地生存繁衍。村子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逐步发展形成现在的603户2193人的规模。


 迤沙拉村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8度,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是典型的自然空调气候。走在村子里,凉爽的山风徐徐吹来,吹走沉沉的酷暑、闷闷的心情,带来云卷云舒澄明洁净的天和清新的空气。红色土地上的村寨越发宁静古朴。


 迤沙拉村地处川西、滇西交界处,建筑物多江南水乡特色,房屋户型一般以小四合院为主,均属土木结构,板筒瓦屋面,细部多有板壁装饰、木刻雕花,做工精细;独特的谈经古乐,600多年来,一直在这个偏僻的彝族山村里延续着对中原文化的向往和追寻。高墙小巷,深深延展,户户小院,一墙之隔。它们和屋后几百年的古树都无声无息地讲述着古老村寨的沧桑故事。



 迤沙拉彝族服饰多为手工制做,颜色鲜艳多彩、做工精细。“扣花帽”尤具特色,一般是少女和已婚未生育的少妇佩戴。“扣花帽”面料一般用青色、黑色、蓝色等几种布料,用各种花线绣花、挑苑、滚边,配以银饰及彩色飘带、缀珠等。从侧面看像一孔雀静卧在地面。中年、老年妇女则用帕裹头,叫“包头”。她们还喜欢佩戴耳环、项链,系花边围腰,穿圆口绣花鞋。


 迤沙拉彝人隶属彝族中里泼支系,历史悠久。到了公元1381年,朱元璋“洪武开滇”,从江苏、江西、安徽等地派驻30万大军至云南平乱,并开明地实行彝汉通婚“就地落籍”的民族政策,迤沙拉迎来了攀枝花历史上第一次大移民。600年来,这些带来崇文重道、能耕善织、精于工巧习俗的江南移民,在这块土地上安居乐业、休养生息。本土彝人加上东部移民,迤沙拉形成了传承至今彝汉融合的独特民族历史文化。


 迤沙拉曾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的必经之地,至今这段20余公里的公路还在使用,且保留完整。 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曾对该村民风民俗、地理地貌、民族风情进行重点考察,认为该村建筑文化别具一格,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加强保护这一建筑群对于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村传承的谈经古乐是少数民族艺苑的一朵奇葩。谈经古乐具有灵活性强,轻柔细腻、悦耳愉心的特点。目前,迤沙拉谈经古乐演出队在攀枝花及周边地区逐渐活跃,已能演奏30余首曲目。


 史上三国蜀丞相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不毛指的就是迤沙拉一带,诸葛亮营古迹现存于离迤沙拉十公里的方山。南方古丝绸之路经会理过金沙江拉鮓渡口,经迤沙拉到云南,进入缅甸。唐代起此古道上设有驿站,其中一处就在迤沙拉。


 作为南丝绸路上必经之地,迤沙拉阅尽古道沧桑,迎送历朝历代名人雅士——司马迁经略云南,诸葛亮五月经此渡泸深入不毛,杨升庵数度往还,石达开经此入川血溅大渡河……

 位置: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东南端,距镇政府8公里,距攀枝花市以南70公里。


来源:古村记头条号

来源: 古村记头条号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