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700多年历史,总书记在战旗村买的布鞋有故事!

来源:四川在线 发布时间:2018-02-13 10:16:00 浏览次数: 【字体:

12日上午,离开映秀镇后习近平乘车来到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在“精彩战旗”特色产业在线服务大厅,习近平仔细观看了“互联网+共享农业”互动种养平台,鼓励村民用好互联网、打开产销路子。在“唐昌布鞋”展示台前,村民热情地拿起一双布鞋想送给总书记,习近平笑着说:“我花钱买一双!”

唐昌布鞋,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它的毛边槽眼布鞋鞋底、鞋帮的基础工序川西独有。在经过32道工序以后,一双毛边千层底布鞋才会最终成型。目前,在唐昌镇还继续坚持做手工布鞋的,只有赖淑芳一家。

 唐昌布鞋产业化发展

  1938年,赖学成上门拜师学艺

  1952年,成立“布鞋手工业互助组”

  1954年,“三山鞋店”被并入当时的“灌县布鞋合作社”

  1956年,“解放布鞋”成为拳头产品

  1958年,“崇宁县布鞋合作社”升级为“郫县制鞋厂”

  1962年,赖学成回归布鞋制作的老本行

  1964年,“郫县制鞋厂”的生产开始逐步回到正轨

  1980年,22岁的赖淑芳进入“郫县制鞋厂”工作

  1984年,“郫县制鞋厂”彻底脱离了计划经济来到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1989-1990年,荣获省优、部优、“山城杯”、“芙蓉杯”等各类奖项1993年,为邓小平同志订制“家乡鞋”

  1998年7月28日,“郫县制鞋厂”正式解体

  2016年,唐昌布鞋获得“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毛边千层底

千层底布鞋,几乎是每个上了年纪的中国人的记忆。家里破旧的衣服,往往会被母亲细心剪成鞋子大小,然后一层布、一层糨糊,再加上竹笋壳,便浆成了“千层”鞋底。

而唐昌的毛边槽眼布鞋,独特之处就在于毛边。不同于一般布鞋的包边处理,这种经过砂边处理的毛边布鞋,耐穿度更高。再加上顾客可以通过毛边看到里面使用的材料是不是纯棉,因此材质更有保障。

赖淑芳的父亲赖学成,12岁就拜师学习毛边槽眼布鞋制作,1952年进入灌县制鞋厂工作,1962年进入唐昌镇的郫县制鞋厂担任布鞋技师。在鞋厂长大的赖淑芳从小耳濡目染,对布鞋的制作工序了然于心,最终于1980年进入郫县制鞋厂工作。

赖淑芳花了三四年时间,学会了唐昌布鞋从选料到质检的全部制作工艺。仅仅一道楦鞋工艺,经验老到的师傅往往在制作时就能看出鞋帮与鞋底是否左右不对称,绱鞋时是否出现褶皱。在楦鞋时,他们几锤下去,不同的打击力度和角度,就能让这些问题得到修正。

几落几起,老鞋匠选择坚守

在更美观时尚的运动鞋、皮鞋冲击下,郫县制鞋厂1998年倒闭了,赖淑芳也下了岗。之后两年,她再也没有制作布鞋。

然而,唐昌镇的居民不断有人找到她,想要买“穿得踏实的布鞋”。2000年,赖淑芳和自己的两个姊妹凑了4000块钱,买了两台纳鞋底的缝纫机,在母亲不足4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成立了“唐昌布鞋店”重操旧业。“加上我母亲和两个姊妹,一共就8个人左右。当时想能够挣够一天的工钱就可以,所以定价不高,就10多块钱一双。”赖淑芳说。

每逢双日唐昌镇赶场,赖淑芳就推着装满布鞋的小车,在集市上摆摊叫卖,“刚开始买鞋的都是当地老人居多,后来因为布鞋透气舒适的口碑,不少年轻人也开始购买。2005年左右,通过网络论坛的旅游帖子,不少成都的客人知道了唐昌布鞋,还会专门跑来买鞋。”

随着店里师傅们年纪越来越大,眼神、体力不断衰退,又招不到愿意学习的年轻人,赖淑芳也一度考虑过关掉布鞋店,“那时老顾客们听说,都会跑来多买几双,怕以后再也买不到了。”让她没想到的是,2015年,唐昌布鞋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儿子艾鹏看到了非遗的商机,毅然从国企辞职,回家帮母亲延续川西毛边布鞋的技艺。

之前从事工程制造的艾鹏在逐步熟悉传统川西毛边布鞋制作工艺后,开始在设计上引入新的布鞋样式,并尝试和棕编、蜀绣等非遗项目结合,在鞋的样式设计上更多样。新设计的布鞋,已定价到100元至200元不等,却依然受到年轻人喜欢。唐昌布鞋还被艾鹏卖进了淘宝店。

如今,唐昌镇正在打造布鞋博物馆。艾鹏希望能在其中开一家布鞋工艺体验坊,让更多人能够亲自体验一双川西毛边布鞋的诞生过程。艾鹏说,“外公和母亲做了一辈子的布鞋,我希望这门手艺能在我这里继续延续。”

稿件来源:四川在线

来源: 四川在线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