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省地方志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方志中国】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印发《关于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见》

来源:方志中国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9-10-21 22:10:27 浏览次数: 【字体:

为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铸魂聚心”作用,根据中央、省委有关乡村振兴文件精神,2019年10月21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制定印发《关于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乡村文脉保存、乡村产业发展、文明乡风传承3个方面,提出13条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意见》指出,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推动乡村振兴,重视、研究、借鉴地方志蕴含的历史信息和地情文化,可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村社的过去、把握当下、开创未来,有助于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提升素养、增强自信。地方志部门拥有“一方之全史”的富集资源“宝库”,必须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主动作为,勇于作为,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政、育人”功能,在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文案创意到具体实施上,让地方志承载的文化成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出力出彩的有力支撑,承担起地方志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弘扬文化、服务社会,借史鉴今、启迪后人的光荣使命。

《意见》强调,全省各级地方志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工作重要职责,加强组织推动,落实工作责任;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不等不靠,主动谋划,主动融入,主抓落实;科学把握地域特色、民俗风情、文化传承和历史脉络,立体化布局,差异化实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确保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关于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见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和《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新时代“三农”全面发展新局面的意见》《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2019—2025年)》及全省乡村振兴大会部署安排,现就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清地方志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作用
(一)以志为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早在1941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就明确要求“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把搜集和研究地方志作为了解中国国情和地情的重要途径之一。1958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成都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专门调阅《四川通志》《华阳国志》,并倡议全国各地要编修地方志。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负责人谈话时强调:“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习近平同志一直十分重视地方志工作。2006年,他在浙江省苍南县考察台风“桑美”灾后重建工作时,调阅《苍南县志》,并在与当地领导座谈时大段朗读了书中关于台风的记载,希望地方干部要以史为戒,科学决策,不断提高处置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推动乡村振兴,重视、研究、借鉴地方志蕴含的历史信息和地情文化,可以让乡村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村社的过去、把握当下、开创未来,有助于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提升素养、增强自信。
(二)“一方之全史”是地方志部门独有的“宝库”
地方志是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由此衍生的方志文化,因其历史的悠久性、辐射的广泛性、内容的权威性等基本属性,不仅成为地域文化最丰富的载体、最厚重的组成部分,成为地域文化形成的重要推手、地域文化个性发育的孵化器,更是地域文化的基础、源头和主脉。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充分发挥地方志“一方之全史”资源“宝库”优势,在乡村振兴的规划编制、文案创意、具体实施等方面,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出力出彩。
(三)服务中心大局是地方志工作的根本职能
“存史、资政、育人”是地方志事业的功能定位。地方志不仅在于记录存史、传之后世,更重要的是服务当下、鉴古知今。2014年4月,李克强同志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期间,对地方志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大局。地方志机构作为政府的工作部门,必须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主动作为,勇于作为,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政、育人”功能,承担起地方志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弘扬文化、服务社会,借史鉴今、启迪后人的光荣使命。
 二、做足做实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举措
(一)研究整理乡村传统文化,保存延续乡村文脉
1. 组织开展乡村志书编纂。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有计划、分步骤开展乡村史志编纂;编纂出版《四川省乡镇简志》丛书;按《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推动名镇名村志书编纂,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项目,留存乡村记忆;鼓励精编地方《简史》《概览》《歌谣》等地情书籍,为地方经济发展、形象宣传、学习培训服务;持续开展家谱族谱征集研究。
2. 支持展陈场馆建设。积极参与镇情馆、村史馆、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博物馆等规划建设、布展策划和工作指导。结合公共文化场所建设,采取新建、合建、融入等多种途径,整合推进方志馆(室)建设,提升布展质量,努力让方志馆成为传承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3. 收集整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会同文化和旅游部门大力开展乡村非遗资源调查工作,加大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等遗产文化资料收集整理,推动乡土文化活态传承。
(二)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4. 撰写资政辅治报告。依托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旧志古籍、口述历史等丰富地情资源,深入挖掘和拓展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赋予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特质,高质量编纂《资政参阅》,推出一批可资借鉴的资政报告,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
5. 服务“川字号”品牌塑造。持续推进川酒、川粮、川猪、川茶、川薯、川药、川桑、川菜、川果、川鱼、川盐、川竹等“四川造”产品历史文化内涵挖掘整理,积极为原产地标识认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名优土特产品牌塑造等提供佐证服务,助力“川字号”品牌创建行动。
6. 加强巴蜀文化开发。围绕巴蜀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依托蜀锦、蜀绣、藏族唐卡、彝族火把节、羌年、羌族刺绣、绵竹年画、竹编木雕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藏、羌、彝、苗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助力地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7. 支持做大节庆经济。支持举办四川乡村文化旅游节、农民艺术节、农民丰收节、民俗风情展等活动,促进乡村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围绕乡村农事活动、节庆及民族、民俗等内容,积极为文旅和文创企业打造乡村文化圈、文化带、文化脉络服务。
8. 编纂特色志书,加强开发利用。推动名村、名镇、名山、名水、名街和大熊猫、金丝猴等特色志书编纂及成果转化,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名山名酒名水志等文化工程项目,为推动乡村旅游、田园旅游服务。
(三)开发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弘扬传承文明乡风
9. 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大力弘扬地方志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联合当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慈孝文化、感恩文化、文明乡风、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宣传活动,主动为基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图书馆、农家书屋等赠送地方志书刊,增强地情文化宣传普及教育力度。
10.讲好乡村文化故事。树立传播弘扬方志文化、地情文化的宣传大格局,围绕农耕、节气、民风、民俗等,提炼宣传主题,讲好乡村文化故事。
11.搭建方志文化传播平台。顺应新媒体时代舆论传播格局,新建或改版升级网站、微信、期刊等平台,完善栏目结构,实现乡村文化信息发布提质增效。加强与本地媒体的纵向沟通、横向联系,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合办栏目等形式,形成宣传地方文化合力。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探索方志文化有声化、视频化传播模式和途径,提高地方志展现乡村文化的感染力。
12.加快方志成果数字化。深入实施地方志资源共享工程,加快乡村优秀方志成果数字化,建成“数字方志馆”,积极依托数字乡村平台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作品,使群众便捷获取优质乡村文化资源。
13.参与文明乡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农耕文化、文明公约、村规民约、新乡贤文化、家训家规的挖掘提升。持续开展乡村家庭道德教育、移风易俗宣传、乡村典型示范等活动,配合“诚信•孝敬•勤俭”“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等主题教育活动,培育新型农民,涵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化民风。
三、扎实抓好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落地落实
(一)提高政治站位
各级地方志工作部门要把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地方志工作重要职责,强化“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推动,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地方志工作部门领导班子要认真研究部署,精心组织实施,“一把手”亲自抓,班子成员合力抓,全体人员齐心抓,推动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二)积极主动作为
各级地方志工作部门要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地方志部门编纂优势,主动谋划,主动融入,主抓落实。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积极与宣传、发改、文旅、农业农村等部门联系对接,主动参与到当地乡村振兴决策制定、规划编制、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三)因地制宜施策
各级地方志工作部门要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服务乡村振兴路径,既要立体化布局,又要差异化实施,科学把握地域特色、民俗风情、文化传承和历史脉络,不搞“大一统”模式。要深挖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渐进实施、探索创新。要充分认清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切实发挥地方志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文化铸魂作用。
来源: 方志中国公众号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