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读志用志>详细内容

加强四川省方志馆馆藏建设的点滴思考

作者:王孝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5-23 11:56:00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带动了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进步,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战略逐步深入实施,各地、各类方志馆作为全面展现地情资源、承载历史文化根脉延续的重要载体,日渐成为地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中的新亮点、新名片。

方志馆建设作为地方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近年四川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四川方志馆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呈现全面推进、全域建设的可喜态势。

一、抓好硬件建设,打好馆藏基础

(一)立足省情确保“据实建馆”

1.四川省方志馆新馆建设有序推进

以1997年四川省方志馆正式挂牌为标志,四川方志馆建设开始起步。四川省级馆库从无到有、馆藏由少到多,现收藏四川省和全国各级各类志书、年鉴等地方志资料,历史文献以及各门类图书、工具书约20万册。目前正全力加快推进四川省方志馆新馆选址及立项工作。2015年3月27日,四川省委编办同意我办增挂“四川省方志馆·四川省国学馆”筹建处牌子,着手进行四川省方志馆新馆建设筹备工作。四川省方志馆新馆(与四川省国学馆共建)选址于成都理工大学附近,规划占地约18亩,设计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其中方志馆1.2万平方米)。目前,其选址、规划、环评、财评、节能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已通过专家评审,即将报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立项。

86e340ce2da44cf59d141901933cecf0.jpg

2.市、县两级方志馆建设蓬勃开展

《四川省地方志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省级方志馆6000平方米至10000平方米、市级方志馆2000平方米至10000平方米、县级方志馆300平方米至1000平方米”的要求。在此规划指导下,目前我省成都市、巴中市、资阳市方志馆已正式开馆,南充市方志馆已建成开始布展,内江市方志馆即将建成,广安市方志馆建设纳入广安市博物馆整体立项,泸州、宜宾、乐山等市方志馆建设列入规划,在“5.12”“4.20”地震灾后重建中,灾区方志馆建设也纳入了当地重建规划。成都市武侯区、郫县、平昌县、普格县、美姑县等县(市、区)级方志馆建成,面向社会开放。成都市、双流县、锦江区数字方志馆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出台“四个一”确保 “依法建馆”

“四个一”即:一《条例》、一《办法》、一《意见》、一《发展规划》,具体指:1.2003年7月四川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国第一部规范地方志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2013年11月28日四川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修订草案)》,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2.2007年11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3.4.2015年2月28日,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4.2016年4月26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四川省地方志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推进省、市、县级方志馆建设,形成从省到市、县三级的文献编修、征集、展示、研究、开发利用体系”,“制定《四川省方志馆工作通则》等制度,规范馆藏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保护和开发利用”。

这些地方法规和重要文件的出台,为四川地方志工作提供了执法依据,也为依法建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法规规章基础,成为我省各级各部门理直气壮开展方志馆建设的“尚方宝剑”。

(三)落实规划纲要确保“全域建馆”

全省各级地方志部门增强法治意识,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主动作为,把方志馆的申报、建设、服务,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依法治志的一项重要内容、重点工作,进一步认清形势与任务,进一步厘清路径和思考,进一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吸取兄弟省市经验教训,力争少走弯路,“弯道超车”,“晚走先到”全面加强全省省市县三级方志馆建设,推进方志事业健康、持续、科学发展。

一是进一步把加强方志馆建设作为最近几年我省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和《发展规划》的重点工作、重要任务抓紧抓实。积极贯彻落实中指组即将下发的《全国地方志系统方志馆建设标准》,提出我省省市县方志馆建设标准指导意见,努力将方志馆建设成为志鉴等地情资料收藏中心、地情展示中心、地情研究咨询中心、地方文化对外交流中心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推动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二是省里带头,市州争先,县市区倡导,尽快形成全省方志馆建设体系。加快省方志馆建设进度。为全省市州、县市区起好带头作用、示范效应。积极推进重点、先进市州方志馆建设。同时引导、鼓励尚无方志馆的市州积极争取,把方志馆建设纳入当地“十三五”文化建设的大盘子,尽快加以实施。鼓励、倡导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方志馆。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将方志馆建设纳入各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充分利用各地建设文化中心等有利时机,实现资源整合,促进方志馆立项建设。

三是加强探索实践,科学实现功能。目前,我省各地的方志馆,主要有5个方面。

1.地情展览。主要通过沙盘、展板、影视、实物等全面展示当地的地情地貌、自然环境、人口、建置沿革、经济、文化、地方志编修等方面的成果。

2.资料阅览。主要作为社会各界人士查阅地方志书等地情资料的场所,一般分设志书阅览、地情阅览、电子阅览3个部分。

3.图书收藏。主要收藏存放古今本市地方志书、地情丛书以及收集全国、全省古今的地方志书、地情书籍等。

4.学术交流。主要用于举办地情文化学术报告及开展学术研讨会,兼作地情影视播放室、中型会议室等。

5.功能用房。尽力设置了地情资料修复室、影像资料制作室、地情资源开发室等功能用房,以及其它如门卫室、值班室、查阅登记室、资料复印室等。

四是加强沟通协商,科学配备力量。积极向省委编办及各级编办建议,提早调研谋划,科学精心编制,科学设置省方志馆和各地方志馆工作机构,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确定人员编制,保障经费,为事业发展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五是制定工作通则,加强管理使用。按照我省《发展规划》要求,调研制定了《四川省方志馆工作通则》,自觉突出地域特色和区域文化特色,突出与图书馆、档案馆、群艺馆等文化设施的不同功能定位,突出加强运营管理,不断丰富馆藏,利用现代技术,发挥功能作用,扎实做好管理、服务、利用工作。合理、明确空间功能布局,浓缩、精炼展示主题和内容,整合、结合传统方法和现代科技等表现形式,突出优势提高开发利用及管理服务水平。

近20年的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方志馆作为地情展示、方志收藏研究、读者借阅、信息咨询、文化交流、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内标志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展现地域建制沿革的载体、浓缩地域文化的平台、展示地域古今名流的窗口、彰显地域时代风采的长廊、开展文化交流的场所、收藏地方文献的宝库。但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当下中国的缩影,受限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全省方志馆建设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各地区发展不均衡。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民族地区,资金缺乏,方志馆库建设难以开展。二是工作规范缺乏,没有全国性的方志馆建设指导规范,只能参考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相似相近的建设规范,难以全面反映、充分实现方志馆特点。

二、抓好“精准”定位,实现“特色”馆藏

方志馆重在建设,贵在使用,要在发挥作用。实现这样的功能定位的关键,就在“馆藏”。馆藏是方志馆的核心竞争力,永恒动力源。这样的思考和定位,贯穿了四川方志馆馆藏建设工作的全过程。1997年省方志馆正式挂牌以来,经过不懈努力,馆库建设从无到有、馆藏由少到多,已成为在全国方志系统内有较大影响的省级方志馆,省内三级综合志书及年鉴收藏率达95%以上,省外省级志书收藏率达75%以上,县级志书收藏率为50%。我们馆藏建设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在收、藏、管、用方面,力求做到量上求多,面上求广,质上求精,用上求深,目前主要以征集、收藏、利用、开发、编辑本地的各类地情资料为主业,收藏四川省一轮、二轮省志,县志及续修县志,历代方志、地情资料。目前,省方志馆在目馆藏图书55354本,41111种,范围比较广泛、内容比较丰富、地方特色比较浓郁。另租用2000平米库房存放非在目图书资料,第一轮、第二轮《四川省志》复本近15万册。

二是及时收集重大事件资料,通过编纂抗震救灾志,收集了大量的“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地震的文献、影像资料。着力收集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文献资料。以《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为例。我办在震后迅速发文部署“5•12”汶川特大地震资料收集工作,选派人员到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参编抗震救灾大事记,专门成立资料组负责抗震救灾文件资料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工作,重点做好对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5•12”重建委办公室、省应急办公室、省对口支援指挥部办公室、18个对口支援省市指挥部、成都军区、省军区以及新闻媒体等单位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有关文件、照片、录音录像资料的收集工作。截至2012年底,我办收集到近百家单位报送的各类资料书籍、纸质文件资料6500册(份),电子文档24760件,电子照片1.8万张,音像资料120G,购买抗震救灾有关书籍315册(套),收集、整理编辑各级领导有关抗震救灾工作讲话170余篇80万字,实物资料一千余件,为国务院中指组编纂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的编纂贡献了四川力量。我们编纂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8卷已全部进入出版程序,计划今年全部出齐。

三是加大对海外资源的收藏。承担省政府下达的重大课题《四川抗战历史文献》编纂,收集了大量海外的抗战文献、照片资料。一是收藏了台湾相关部门出版的《抗日阵亡将士资料续编》《抗战时期中国的后方社会》《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史料汇编》《川军出川抗战纪事》等抗战文献共计约200册。二是通过各种渠道购买1937-1945年抗战历史图片7000多张,保存了很多正面战场、川军抗战和大后方四川社会方方面面的图片,还购买了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档案目录,香港、台湾等地机构出版的图书。

四是加大对稀见方志的收藏。共收藏了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首都图书馆藏方志丛刊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湖南图书馆、重庆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馆、哈佛燕京图书馆等20家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1124种(册)。

五是加大对涉及四川地方史资料的收藏。积极、广泛收集四川历史文化资料。出版了《西康通志稿》《刘赞廷图志》《迪山日记》,正在编纂《四川羌族志》《西康通志》。收藏了1000多幅四川历史地图,其中清代地图一本,民国时期四川地形图409幅(1914年至1949年编印),解放后四川地图、地形图800多幅(1956年至1990年编印)。

六是加大捐赠征集力度。开辟“四川名人名作珍藏”,专门收集、珍藏、展示四川各界知名人士的代表作品,让这些积淀着蜀地俊彦思想光辉和科学文化智慧的结晶永载史册、代代传承。目前已有马识途、流沙河、周克芹、王火、蒙文通、朱清时等四川各界名人的个人资料和代表作品入馆珍藏。已征集到四川名人名作567种,633本,及刘光第等名家、名人字画。

七是有目的地收藏旧志版本。通过开展全省旧志普查,发现四川历代地方志700多种,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合作,今年出齐《四川历代方志集成》(1-4辑)影印出版四川旧方志582种。

八是加大交换赠送力度。我们与国家方志馆和全国30个省、市、区、5个副省级城市等46家单位建立了交换关系。收集了20多个省级地方志和10多个副省级大城市的地方志书。2016年,我们还向全省市(州)、县(市区)的200多座公共图书馆、200余家档案馆和50多所高校图书馆捐赠了第一轮《四川省志》(69种75册)各一套。

九是充分进行整理开发。购买缩拍扫描机对珍贵资料进行扫描数字化保存。购买装裱机对馆藏地图、字画等进行装裱修复加固、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购买非线性编辑设备,对录音录像、口述历史进行整理。通过对收集的地情资料进行挑选、鉴别、分类、编目乃至数字化处理,使繁杂、零乱的地情资料变成系统、有条理的集合体,便于提取利用。

十是制定工作通则进行规范管理。我们于2016年10月制定了《四川省方志馆工作通则》(以下简称《通则》),从方志馆功能定位、规划与建设、征集与接收、管理与保护、服务与利用方面进行规范。其中第十条明确:方志馆征集、接收馆藏资料,应注意藏品的品种和质量,使藏品具有地方特色、独特价值和文化品位。征集、接收馆藏资料,可采取购买、征收、接受捐赠等多种方式。第十一条明确了方志馆征集、接收馆藏资料和实物的范围:1.古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编纂的文献古籍、历代方志、史书、文集等;2.志书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出版的国家各部、委、办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市(州)、县(市、区)、乡镇、村志,部门志、专业志(含港澳台地区)等;3.年鉴类:地方综合年鉴、专业年鉴、统计年鉴、部门年鉴等;4.文史类:各类历史书籍、史料汇编、口述历史、报刊杂志等;5.志鉴编修类:志鉴资料长编、大事记、初稿、修改稿、终审稿,史志工具书;6.其他:家谱、族谱、谱牒,民俗资料,文物,照片、录音、录像资料,历代名人手稿、作品等。以上志书、资料的电子版本,也应一并收集。第十二条明确方志馆征集、接收资料的要求和手续:1.进馆资料应保持干净整洁、系统完整; 2.交接双方根据移交目录清点核对,并在交接文据上签名盖章;3.接受捐赠,应向捐赠者颁发捐赠(或收藏)证书。

三、强化“顶层设计”,打造“文化祠堂”

2016年,国家和省地方志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相继出台,既描绘了方志事业的发展蓝图,也为我们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路径和奋斗目标,可以看作是全国、四川地方志事业的顶层设计之年,也是全国方志馆事业的发展元年。由此出发、观视,做好新时期的方志工作、方志馆建设工作等工作,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进一步跳出方志看方志,思考和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地情资源中的特性和特色,真正落实中央领导的要求,将地方志打造成为当地的“精神名片”、将方志馆打造成为本土的“文化祠堂”,科学、全面、系统反映当地历史根脉、人文根脉、文化根脉;要进一步自我加压,强化社会主义方志事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以“志者情怀”不断勉励自己,增强地方志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着力思考和解决方志馆的目标定位、特色优势、核心竞争力,以及如何吸引普通老百姓、如何吸引专业人士等问题,突出其存在价值、服务效能、学术地位和独特功用。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尽力确立方志馆的“独特性”

要努力实现国家、兄弟省、市州、相关业务单位的资源共享;努力拓宽视野,力图实现馆藏的特殊性确立:一是横向上,每个方志馆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个性是什么?二是同一地区,方志馆与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的根本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三是认真思考、发掘每个方志馆的镇馆之宝究竟是什么?四是以把方志馆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祠堂”为目,“文化祠堂”所包含的历史根脉、文化根脉、人文根脉、精神根脉的具体内涵究竟有哪些?

(二)进一步发掘深化,尽力突显方志馆藏的“地域性”

“方志馆”不等于“志书馆”。在新时代下,方志成果的保存、流传、开发利用有越来越丰富的载体和实现途径。深入挖掘一个地方的文化基因,做深做活其多彩形式,使馆馆有别、馆馆独特,“地域性”都是一个绕不过的问题。为此,我们拟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是开展近现代“四川名人手稿”收藏。近现代中国发生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出现的各种变化,或与四川密切相关,或在四川有所反响和呼应。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四川出现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贡献的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其中有叱咤风云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爱国将领;有造诣深湛、享誉中外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有成就卓著的实业家和能工巧匠。同时,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拥兵自重、称霸一方的军阀和地方实力派人物,以及逆历史潮流而动起负面作用的人物。他们或为全国与四川的近现代史写下了悲壮的一页,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或给四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打上了鲜明的烙印,推动或阻碍了四川历史发展的进程。开展近现代“四川名人手稿”收藏,通过方志馆去深入探索四川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史迹,可以大大增强本土历史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二是开展“名人在四川”相关资料收藏。在四川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卓越贡献。古有司马相如、严遵(君平)、王褒、扬雄、陈寿、常璩、陈子昂、李白、“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秦九韶、魏了翁、杨慎、张问陶、李调元、杜甫、黄庭坚、陆游等,近现代有吕叔湘、郭沫若、宗白华、何其芳、朱光潜、马寅初、黄炎培、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他们或出生成长于四川,或客居留寓四川,都在这方土地上,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展“名人在四川”相关资料收藏,可以集中发掘和培育人文精神,发挥四川历史文化的凝聚作用,延续本土文化“根脉”。

三是开展“名人写四川”作品收藏。历代名人吟咏四川、书写四川、著述四川、研究四川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名家辈出,佳作如缕,值得收藏。这些作品是巴蜀文化和四川地情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值得开展专题收藏。

(三)进一步加强开发利用,尽力实现方志馆的“功用性”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现代文献不再拘于纸质一种形式,地方志书作为一种特殊体例的资料性著述,汇集一地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是全面、系统、准确的地情书,是传统文化和当代思想文化的共同载体,内容丰富、资料详实,是其他任何书籍不可比拟、难以替代的权威资料;方志馆与地方相关的手稿、日记、著作、论文、书画、照片、家谱、光盘、音像影视作品、网络信息等丰厚资源,既是方志馆的立馆之本,更是实现提供智力支持的强大基础、物质保障、坚实后盾。为充分做好藏品的开发利用,我们正在组织编写资政类刊物《治川史鉴》。把方志馆藏的“官书”中真实记述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各单位过去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汇总梳理,供各单位制定政策,各级领导做决策时参考,为治蜀兴川提供经验支撑和智库镜鉴。

(作者系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