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读志用志>详细内容

地方志部门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助推城乡 文化建设的实践——以四川为例

作者:朱艳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3-27 14:28:00 浏览次数: 【字体:

【摘 要】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弘扬文化、服务社会是地方志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四川各级地方志部门通过抢救整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多措并举编纂特色文化产品,有机结合传统和新兴宣传载体和服务平台,开展文化建设主题活动,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等多种形式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助推城乡文化建设。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传承历史文明,发掘历史智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城乡营造浓厚的地方文化认知和传承氛围,提升城乡文化建设品味,增强国家文化发展软实力,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志部门  特色文化资源  城乡文化建设  四川

地方志工作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广大地方志工作者承担着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弘扬文化、服务社会的光荣使命[] 。近年来,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志部门将开发利用地方志与实现“三个自信”结合起来,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自觉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助推城乡文化建设,为建设文化强国服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地方志部门亦不仅仅局限于对方志资源的抢救整理和开发利用,而是将范围扩大至对整个地方文化资源特别是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抢救利用。但目前方志界或学界主要局限于从整体上研究开发利用方志资源与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较少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助推城乡文化建设这个角度进行细化深入研究。且目前研究多侧重理论探讨,较少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近年来四川各级地方志部门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助推城乡文化建设的积极举措,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做法,以期丰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而更好地发挥地方志部门助推城乡文化建设的作用。

四川历史悠久,人文积淀丰厚。四川各地由于地域、历史、经济和人文因素,形成巴蜀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藏羌彝民族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四川各地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地域特色亦十分浓厚。川人好诗词,四川在历史上涌现出如司马相如、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郭沫若、张大千、巴金、李劼人等文化名人。为尽责履职,不辱使命,近年来四川不少地方志部门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西部文化强省战略、构建“一核四带”(加快建设成都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着力打造以红军长征路线、川陕革命根据地、伟人故里、将帅纪念园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以古巴蜀文化和三国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为核心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带,以汶川地震恢复重建区为依托的重建文化产业带)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多措并举抢救整理、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助推城乡文化建设,为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服务。

一、抢救整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夯实城乡文化建设基础

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抢救整理是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源头活水。旧志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料,是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因此对旧志的抢救整理又是地方志部门抢救整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重中之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在全国第五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上就曾强调要“对留存的旧志孤本、善本进行收集保护,有计划地集中整理本地历代方志”[] 。四川旧志资源丰富,各种方志类著作近900余种,但版本、收藏等情况较为复杂,加之历史久远,各收藏机构保管条件各异,如不加以及时抢救整理,必将给历史文化传承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从2009年起,四川省志办开展了旧志普查、《西康通志稿》点校工作,下发了《四川省旧志整理工作方案》,并编印《四川历代旧志目录》、编写《四川历代旧志提要》为整理工作奠定基础。目前,《四川历代旧志集成》(第一辑24册)已影印出版。不少市(州)、县(区)旧志抢救整理工作亦取得不小进展。如成都市、县(市、区)两级志办共整理出版《成都旧志序跋集》、题襟馆本《华阳国志》及旧县志60余部。成都市志办并于2014年12月整理出版《华阳国志珍本汇刊》,第一次将《华阳国志》历代重要版本以及辑佚、校勘成果加以汇编并影印出版。广安市、县(区)两级志办共收集影印旧志近20套。旧志中含有大量天文、地理、物产、社会、经济、政治、军事、人文史料,对旧志进行抢救整理,不仅丰富了方志机构之收藏,增加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积累,而且能为地方文化研究、城乡文化建设提供浩瀚资源。

加强对旧志以外其他重要历史文献的抢救整理亦是地方志部门抢救整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四川省志办正在整理并拟影印出版由近代四川西昌人陈光前所撰的《迪山日记》。《迪山日记》大量记载了清末民初川西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民俗等方面内容,并有大量对联和诗词,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民俗价值、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成都市志办并与四川大学共同合作编纂大型地理历史文献《蜀藏》,首批整理完成巴蜀山水、巴蜀文学文献等300册。这些重要历史文献的抢救整理,对传承历史文明,挖掘历史智慧,深化四川地方史、民俗史研究,助推城乡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

四川亦相当重视开展家谱族谱、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文化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文字、图片、照片、录音、录像等地方文化资源纸质和电子载体的收集征集及整理工作[] 。宜宾市志办2013年对全市家族谱情况进行了普查。蓬溪县成立家谱收藏研究中心,收集家谱100余部,整理出版《笑问君从何处来:蓬溪姓氏备征》《蓬溪家谱序跋集》等姓氏家谱书籍。威远县先后征集到威远名人、大姓等族谱19部,威远在外名人书稿、资料51份,历史图片100余幅及口述史料10万余字。自贡市收集辖区内古建筑图片近1500张,遂宁市搜集整理了遂宁十二景及九宫十八庙相关资料。这些特色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对深入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助推城乡文化建设提供了资料基础。

可以说,不同类型、不同载体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抢救整理,对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助推城乡文化建设,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奠定了资源基础。

二、编纂特色文化产品,丰富城乡人民精神食粮

加强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加工,编纂特色文化产品,是地方志部门助推城乡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四川特别重视强调在新形势下要多形式编纂富有地方、行业、时代特色的专业志、历史文化名镇(村)志,加强对各类志书、年鉴的综合加工、深度开发,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深层次、高质量的地方志产品,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从而实现地方志工作从编纂单一志书向出版多种类志书的转变,实现志书编纂体例、体裁从长期不变、固定格式到篇目设置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的转变[] ,以达到助推城乡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的目的。

第一,编纂出版抗震救灾志、民族志、山水志、寺庙志、图志等特色专志。四川是“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地震的重灾区,是抗震救灾的主战场。四川高度重视以志体形式记载地震灾害、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以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8卷本系列丛书已进入最后修改阶段,成都、德阳、阿坝等绝大多数重灾地区已基本完成编纂任务。此外,四川省志办正组织编纂《西康通志》《四川羌族通志》。《雅安大熊猫志》《雅茶志》《阿坝州羌族志》》《丈卡寺志》等特色志也在加紧启动或编纂。《丹巴羌族志》《渠县苏维埃志》《金山寺志》《五粮液志》《剑南春图志》等一批特色志已编纂出版。虽然,一些地区编纂出版的特色志质量还不甚高,仅以图志来说,目前已出版的图志多类似于画册和图册,图志体式有滥用之嫌,但以志体形式编纂出版特色志,是地方志部门服务城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大量特色志的编纂出版对传承弘扬地震灾区感恩文化、红色文化、藏羌彝民族文化、寺庙文化、企业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增强城乡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拓展区域志编纂领域,编纂出版名镇(村)志。四川省共有57个国家级或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5个国家级或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在2014年8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简称中指办)决定启动《中国名镇志丛书》编纂工程前,四川不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已编或正在编纂名镇志,只是已完成编纂的镇志多为内部出版,有的甚至仅有一个稿本,在篇目设置、资料选取、记述手法上亦与市(县、区)志大同小异,存在突出特色不够,普遍部头偏大,利用起来不便等问题。如2006年由方志出版社出版的《李庄镇志》(78万字)[],2006年11月完成编纂出版的《清溪镇志》(118万字)[],专志部分大体设置有建置沿革、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商贸、交通邮电、城镇建设、财政税务金融、党派群团、政权政法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社会风俗、人物等门类。《中国名镇志丛书》编纂工程启动后,四川省结合四川名镇(村)众多的实际,拟与省住建厅、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等单位协作推进名镇(村)志规划与编纂工作,突出名镇(村)“名”与“特”的内涵。并于2015年8月底举办了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志编纂业务培训班。随着大量名镇(村)志的编纂出版,为保存弘扬乡土历史文化和乡音、乡思、乡愁、乡风提供了依托,必将增强城乡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三,编纂出版民族语言志书。四川作为多民族省份,是全国第一大彝区、第二大藏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自2003年以来,四川民族地区及4个自治县共计编纂州志6部,县志100余部,但只有首轮《阿坝州志》和《阿坝县志(1990—2005)》采用藏文、汉语双语出版。为推动民族地区民族语言志书的编纂出版,2014年四川省志办组织阿坝、甘孜、凉山州志办调查摸底,提出了编纂方案及经费预算。2015年四川省志办选取阿坝州红原县、甘孜州德格县、凉山州喜德县作为民族语言志书出版试点单位,并向每个县下拨5万元补助经费。此次民族语言志书的编纂出版主要采取将首轮、第二轮志书合编压缩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出版的方式,重在突出民族地区特色和亮点。目前,三县已启动编纂工作。可以肯定,民族语言志书的编纂出版对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满足民族地区城乡人民的文化诉求具有弥足珍贵的作用。

第四,采用简本或提要等形式对方志资源进行深加工。如阿坝州志办按“放大”与“缩小”的工作思路,2012年编纂出版《阿坝州志·简志》[] 。2014年12月,广安市志办以《广安市志(1993—2005)》为基础,编纂出版的《广安概览(1993—2005)》,将原320余万字的市志浓缩成为20万字的简明读本[] 。2014年10月广安市志办编辑出版的《广安历史志书提要》,以条目形式,概括介绍了广安市境内历代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大事记及其他地情文献[] 。虽然该书书名以志书囊括地方综合年鉴、大事记及其他地情文献,值得商榷,但记载的内容对城乡人民特别是广安人民了解、利用广安方志成果提供了方便。此外,四川于2015年3月出版了《四川年鉴》(2013年英文版)。地方志部门化繁为简开发利用方志资源,是地方志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开发利用方志等地方文化资源的可喜尝试,对宣传包括方志资源在内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城乡发展软实力有不可或缺的独特功用。

第五,以年刊或丛书等编纂形式,采用文化随笔或散文等体裁,编纂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情读物。如成都市志办从2009年开始编纂《成都概览》年刊,先后编纂出版《成都概览(2011年版)》[] 《书香成都》(成都概览2012年版)[] 、《成都精览》(上、中、下册)等作品。其中2014年出版的《成都精览》(上、中、下册)为口袋式小开本,采用“横排门类”的方式,以“条目体”“片段式”的形式,荟萃成都建城以来的重要事件、人物,以及最能代表成都文化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等[] 。其他如成都市锦江区、内江、广安、西昌等志办则以丛书形式编纂出版《锦江记忆》《锦江名片》《锦江街巷(上、中、下册)》《百年锦江光影(上、下册)》《史索内江》《内江概览》《内江十贤》《内江胜览》《广安之最》《广安历代治地沿革考》《广安龙门阵》《广安史话》《新西昌  新解读》《飞越西昌》《田园西昌》《话说西昌》等城乡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情读物,真正把地方志文化产品变成“百姓的家藏书”。如果说前所列举的丛书内容没有较明显的城乡之别,那么彭州市正在组织全市20个镇分别编纂反映各镇自然、历史、经济、文化及发展现状的《彭州市地情文化资料丛书》,则有浓厚的乡土味。大量寓教于乐的文化特色产品的编纂出版,对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强城乡发展软实力必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外,为抢救保护重要历史文化资源,深化四川地方史、四川抗战史研究,助推文化强省建设,四川省志办正牵头组织编纂8卷本《四川当代史》以填补当代四川史的空白,牵头组织编纂《四川抗战历史文献》丛书弘扬四川抗战文化。南充市志办、泸州市志办分别组织编纂《川北区志》《川南区志》以真实再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川北行署区、川南行署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些特色文化产品的编纂出版,对传承历史文明,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丰富城乡人民的精神读物,助推城乡文化建设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

三、有机结合传统和新兴宣传载体和服务平台,服务城乡文化建设

报纸、电视这类媒介受众多,地方志部门同报社、电视台等单位合作,通过开辟报刊专栏、制作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等形式宣传地方特色文化,是地方志部门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助推城乡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如成都市志办与《天府早报》《成都日报》、成都电视台合作,开辟“方志旧闻轶事”“文化之都建设·地方志在行动”“成都方志·方知成都”等栏目;拍摄《书香成都·方志始祖》《书香成都·北望》等电视专题片,全方位推介成都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服务成都文化建设。眉山地方文化厚重,有享誉全国的三苏文化、长寿文化、忠孝文化、竹编文化等,眉山市志办先后与眉山日报、眉山电视台综合频道合作,开设《志说眉山》专栏,展示眉山历史沿革、特色文化、民风民俗、风景名胜等独特文化魅力。地方志部门与报社、电视台合作宣传地方文化资源,对扩大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城乡的认知和传承范围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

创办地方志刊物、更新刊物栏目,是地方志部门开发利用、扩大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认知群体,助推城乡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据不完全统计,四川除四川省志办主办的省级公开出版刊物《巴蜀史志》外,还有11个市(州)、14个县(市、区)主办有方志刊物。各地在刊物栏目版式、栏目设置、出版周期上都煞费苦心。2013年,成都市志办明确了“传承文化基因,接续成都文脉”的办刊理念,改版、规范栏目,设置“方志成都”“口述成都”“文脉成都”“典籍成都”“风情成都”“探幽成都”“揽胜成都”“成都人物”等栏目,深入发掘成都文化精髓,提炼成都特色文化元素,展示成都文明的独特魅力,直接服务于成都文化建设[] 。《眉山地方志》由半年刊改为季刊,并扩充杂志篇幅,突出反映眉山地方特色文化。2014年5月创刊的《威远史志》、2014年12月由内江市中区志办、党史办创刊的《甜城史志》,皆设置有4~5个反映地方悠久历史文化内容的栏目。地方志刊物的陆续创办及栏目、版式的不断更新,对宣传包括方志文化在内的地方特色文化,满足城乡人民群众对特色文化资源的需求具有其他刊物难以替代的作用。

方志馆是地方志工作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和重要平台。各地一般都将方志馆当作地方志和地情资料收藏展示、地情研究咨询、地方文化对外交流中心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进行建设[] 。四川不仅已建成方志馆的巴中市、资阳市正在提档升级竭力发挥方志馆服务社会各界的窗口与平台作用,正在推进方志馆建设的四川省及南充、成都、内江、广安、宜宾等市在方案设计上就注重探索方志馆服务社会各界的方式和途径。如成都市方志馆拟设置成都概览、公众阅览和数字方志馆三个功能区,细分“地情展示”“方志文化展示”“精品志书虚拟翻书”“动感卷轴影院”“多体单屏互动”“精品志书移动视窗”“名人面对面”“志书音频化”等板块,全面展示成都市历史人物及修志用志成果,服务成都文化建设。目前,成都市“数字方志馆”一期工程已正式上线运行,约4000多万字资料、20000幅图片已经数字化。

利用地情网站、方志微博、微信等信息化载体刊载宣传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对有效扩大地方特色文化的知晓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四川省10余个市(州)、20余个县(市、区)建立了门户网站。已建立网站的地区通过设置历史沿革、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地方人物等栏目,或将志书、年鉴及其他地情书中最能反映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部类登载网站以更好地满足城乡人民文化需求。如改版升级后的广安方志网通过图说广安、广安人物、特色文化、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等栏目传播广安特色文化。邛崃市志办通过手机彩信、“邛崃史志”官方微信平台,以“片段式”“条目式”等形式,向社会公众介绍邛崃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文物和遗存等。

四、开展文化建设主题活动,在城乡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助推城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在城乡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四川地方志部门积极探索以举办沙龙活动、创办讲堂等形式深入研讨、深度宣传地方特色文化,在城乡特别是在城市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如内江市志办举办的史志沙龙活动,邀请市内史志爱好者分专题研讨内江特色文化;内江市志办并与市内文化馆、纪念馆、高校、报社等单位合作,开展“史志天地·和谐讲堂”主题活动,邀请市内外熟悉了解内江的文化名人、资深学者和专家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高校师生、史志爱好者等分专题深度讲解内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眉山市志办创办“志说眉山”讲堂,开展眉山三苏文化、忠孝文化、蚕丛文化、竹编文化、红色文化等专题讲座。虽然在目前看来这些主题活动的受众面相对有限,但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扩大地方志工作社会影响,在城乡特别是城市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文化学习氛围具有积极作用。

地方志工作是政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推进地方志成果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亦有利于在城乡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发挥地方志资源在地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成都市、县(市、区)两级志办以“世代书香”“书香门第”“书香校园”“书香家园”等为主题,推进“书香成都”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全面服务成都文化建设,如邛崃市“每周一读邛崃史志”、郫县杨雄故里“耕读传家、书香田园”、金堂县“诗书传家”等活动。甘孜州、县两级志办除开展方志成果“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等活动外,并开展了方志成果“进寺庙”活动,向结对认亲村、共建共创村、结对寺庙,赠送方志成果。各类方志成果分送到城乡居民手中,广为知晓利用,是地方志工作助推城乡文化建设最实实在在的体现。

五、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提升城乡文化建设品味

地方志部门发挥资源优势,主动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对助推城乡文化建设,提升城乡文化建设品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内江、自贡、蓬溪、威远、隆昌、冕宁、西昌、邻水、武胜等市、县志办积极参与范长江纪念馆新馆、旷世勋纪念馆、自贡盐税陈列馆、自贡抗战纪念碑、隆昌县四方村文化陈列馆、冕宁红色纪念馆、西昌湿地科普馆、邻水县博物馆、武胜县历史文化墙等馆、碑、墙的论证布展工作,实实在在地推进了城乡文化建设。再如成都市志办先后组织开展了“北城改造”“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调研、打造历史文化古镇咨询等活动,形成了《成都“北改”工程注入文化之魂的思考》《“水旱从人”话天府》《“北改”范围内的成都历史文化元素》《拟建“蜀城”特色文化的思考》等一系列成果,西昌市志办在琼海湿地公园打造中提出了“依托邛都文化、打造湿地新八景”“邛海湿地桥梁命名建议”等建议,为城市改造和城市建设注入历史智慧和人文精神底蕴,在提升城乡建设文化品味的同时,亦促进了城乡文化建设发展。

地方志部门加强对地方文化的理论研究,或者为地方文化研究、宣传活动提供资料帮助,亦对助推城乡文化建设,提升城乡文化建设品味有重要作用。如眉山市志办开展的《两宋时期眉山进士文化研究》;成都市志办组织专家学者围绕《〈华阳国志〉与天府新区文化建设》《〈华阳国志〉写作宗旨研究》等问题深入研究;甘孜州志办为“圣洁甘孜·走进北京”甘孜文化旅游宣传周活动、康巴藏族传统体育开展情况调查、藏羌彝文化走廊研究等提供了翔实珍贵的资料,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城乡文化建设品味。

六、结 语

四川各级地方志部门多措并举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满足城乡人民文化需求,助推城乡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在目前还不宜过分拔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我们绝大多数地方志部门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加工还不够,精品力作还不多;已建的门户网站多为工作网站,反映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资料还不够丰富;已有刊物对地方特色文化内容的反映还很单薄;已建成的方志馆(室)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还远不够多;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度还不够深。更何况绝大多数地区还未办有刊物、建立方志馆(室),地情网站、数据库等信息化建设亦相对滞后。一言以蔽之,开发利用地方文化特色资源,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方志人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的较多事例来源于四川各市(州)近年来的地方志工作总结、各市(州)志办为四川省志办举办的各类会议提交的会议材料、各市(州)志办上报给四川省志办的工作信息,及其他笔者在工作中所掌握的信息,因此文章仅对在公开发表的期刊或已出版的著作中引用的文献作注。

(作者:朱艳林,单位: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