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读志用志>详细内容

地情资源开发利用之四川思考

作者:王孝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1-08 16:11:00 浏览次数: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样做,可以较快地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可谓“开卷有益”。他说的“开卷有益”,就指向地方志的功用,也包含地情资源的开发利用。

地情资源开发利用的背景与思考

什么是地情?什么是地情资源?什么是地情资源的开发利用?现在的文件、文章、文辞中直接使用这些词组较多,但细究其词义,《辞海》等工具书上没有定义;察究其内涵外延,工作中也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这既是一种先天不足,却又是一种独特优势,也很可能潜藏、转化为后发优势。中指组办公室领导近期也说,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打造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服务对象还不够广泛,基础设施还不够健全,服务路径还比较单一,需要大家去不断探索。”

在当前,强调“地情资源开发利用”,是现实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个人认为,主要是基于“六期”的考虑:

一是地方志事业发展进入最好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全面评估过去五年,科学规划未来五年,确保2020年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2050年第三步百年复兴战略目标实现的坚实基础。将地方志事业发展纳入十三五规划,是“一纳入、八到位”的要求,也将进一步促进地方志事业发展处于最好历史时期。

二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工作要求和部署的黄金时期。对地方志事业而言,当前有“三个前所未有”,即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重视前所未有。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对地方志事业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明确批示。国家级的政策支持前所未有。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第一部规划性文件,是国家对地方志工作的顶层设计,也为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政策支持和更好的法治环境。具体领导的具体推动前所未有。2013年底中指组换届以来不到两年时间,国家层面召开了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王伟光、李培林等中指组主要领导同志已经到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研、指导、促进地方志工作。

三是落实第八次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的关键时期。四川地方志工作有不少走在全国前列的案例和方面,目前正是紧随全国、全省大局,科学评估四川地方志十二五规划,精准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作拐点。

四是全省和各地各部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向地方志事业提出特殊要求的非常时期。中国经济进入减速、提质、增效的发展新常态,文化内核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核心竞争力,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倒逼”地方志事业以中华优秀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民族本土文化、地域优势文化等为内核,为经济社会发展定心铸魂、保驾护航、助推出力。

五是同步实现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一届中指组换届后,明确提出“一纳入、八到位”的“施政纲领”和工作机制,明确要求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地方各级政府工作任务,做到“认识、领导、机构、编制、经费、设施、规划、工作”到位;强力推进依法治志的法治思维,固化和推进地方志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大力推进形成“志鉴管库网用研”齐头并进、互融互促的工作格局,为实现地方志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适应、实现新常态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

六是地方志工作部门和干部队伍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的难得时间窗口期。时移世易事变,在不少地方,地方志部门已经由过去的“弱势部门”“三苦单位”“冷板凳岗位”,渐渐成了比较热、俏、被看好的单位,许多地方志部门和干部职工,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默默奉献、艰苦努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实际成绩,基本达到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工作目标。形势需要、党政重视、社会呼唤、环境倒逼,地方志部门有大作为、大有作为,恰逢难得机遇与时间窗口,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地情资源开发利用的成绩与差距

纵观横比,个人认为,四川地情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有三个特点:

一是成效显著。四川是全国第一轮三级志书编纂工作先进省、第二轮续修工作试点省。从地方志工作机构恢复成立、工作恢复开展以来,通过修志编鉴、开发利用方志资源,地方志工作已经发展成为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记录当代、保存历史、传承文明、发展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动文化交流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成绩突出、作用显著。全省2000年完成首轮新方志编修任务,共出版《四川省志》1种79册、市(州)志8种、县(市、区)志157种和规划外新建县级区志10种、县(市)志续编5种。出版行业志、部门志、乡镇志、专业志、年鉴及其他地情资料丛书10283种。第二轮三级志书编纂,截至2015年6月,规划的《四川省志(1986-2005)》93卷已终审47个,其中34个分卷进入出版程序;正编纂的46个分卷,有33个分卷完成初稿。21部市(州)志已出版16部;181部县(市、区)志出版162部。这些丰硕成果,与现存的众多旧志及其整理成果、大量地情文献,共同构成了一座内容不断丰富、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二是差距明显。首先体现在思想意识的相对滞后。即便是眼下最为“新颖、先进”的“志鉴管库网用研”工作格局的提出,志、鉴、管、库、网、研都是方志系统的“内循环”,只有“用”是开放型,也决定着地方志及其资源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其次体现在方法模式的局限。修志编鉴多年来都强调官责、官书、官修、官用的官方属性,强化“单循环、封闭式”的工作运行模式,社会了解度、认知度、认可度都比较低,极不利于方志事业的长期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不实现大规模、高质量、反响大的地情资源开发利用,就难以得到领导的重视和赞赏,也难以得到社会的了解和认可。再次体现在质量功用的差距。连带重复计算,我省一、二轮全部14000余种方志成果中,共获奖890余种,占成果总数的8%。其中获全国方志优秀成果奖47种、省以上优秀成果奖800多种、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43种,方志成果数、获奖成果数均居全国第一。《四川省志(1840-1985)》填补了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四川通志》刊行后184年无省志出版的历史空白,40余部市、县志填补了所辖行政区无志书的历史空白。这样的巨大成绩,面对不足10%的获奖——姑且当作行业认可、社会认可的简单标准,也足可以说明我们的质量差距及其功用发挥的局限了。

三是空间广阔。笔者做了一点思考,可否这样理解,“地情资源”通俗地说,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从学术的角度分析,以下一些要素必不可少:1、地理,即山川地舆、道里建筑。2、地物,即自然资源与各类物产。3、地域历史,即各地建置和地方治理的历史流变。4、地方文化,即本地风土民情等风俗。5、地方人物,即本地或流寓的杰出人物、各色人等。6、人文,即本地域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所衍生的历史经验教训等。7、地方文明,即这片土地上的人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偏重精神层面,特别是能够为当代人、未来者提供经验教训和历史镜鉴的社会活动规律的理性认识。缘此思路,立足开发利用,地方志工作确实得天独厚、空间无限、大有可为。

地情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与对策

按照依法治志的法治思维,地情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依据国务院《规划纲要》之“二”、(二)第6条“坚持修志为用”;之“三”、(二)第10条“提高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等法规、政策规定、规划的工作思路、载体途径和工作部署来深入谋划、科学部署、扎实推进。

其理想目标包括:

以成功历史经验的提供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智库。“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为治世者提供历史成功经验,方志资源、地情资料应该当仁不让、大展身手。  

以失败教训的警醒成为盛世危言的“保驾护航”。忧国忧民是知识分子的天职。盛世修志是历史传统,盛世危言是史官天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探索征程中,提示、警醒各级领导干部、各级各部门以史为鉴、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是另一种类型的重要贡献。

以准确可信的信息成为发展经济的助推力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经济竞争是表象、文化竞争是内核。地情信息等文化内核,往往决定着一个经济项目、一片地方经济能够走多远,能够长多大,能够存多久。

以连绵不断的优秀产品成为文脉传承的血缘纽带。血脉绵延人脉,文脉彰往昭来。遍布方志史料、地情资源的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保存、传习、续写着中华民族千年不断、生生相息、营养丰富的深广根脉。

以培养爱乡爱土的乡民、市民、公民成为教化育人的摇篮。爱国必先爱土,爱民必先爱乡。乡土情怀必定离不开读志用志,春风化雨陶情怡性,市民的成长、公民的培育,方志等地情资源是文化基础,也是精神摇篮。

以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实绩成为有为、有位的平台。修志可以有为,使用才能有位。修志只是干了事,方志、地情资源作用的被认识、被使用、被实现,才是干成了事,也才是“修志为用”的古训与总结在现实社会的验证与践行。

具体的做法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积极争取领导重视、支持,真正实现“一纳入、八到位”。在当下的中国,“千难万难,领导重视就不难”,仍然是一种正常现象和经验之谈,对地方志等文化领域的认识、重视、功用,在某种意义上,“领导也是可以被培养的”。大英县年轻的分管副县长深有体会地讲,地方志工作能够福泽千古,不重视地方志工作的领导,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就让人感叹、感佩。

二是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科学规划开发利用之路,实现“有为、有位”。当前,我省地情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是零散、单项、小型、低档次,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要系统性、规模化、项目型、高档次,作为业务部门和具体操作者,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既不好高骛远,也不畏缩推诿;一定要精益求精,既不贪多求大,也不光说不练,比如可以按照地情概览、历史文化、特色地情、社会现实、旧志整理、时政热点、重点案例、名人行止、名言警句等,踏踏实实进行分类挖掘、开发利用。

三是突出特色,突出质量,走项目化、系统化、精品化之路,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努力遵从市场导向、社会需求,尽力实现多种渠道、多样模式,坚持做到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支撑,以服务为手段,以使用为目的,以效果为检验。比如,全省各级地方志机构每年可以结合省情市情县情,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做一些调查研究,为党委、政府特别是具体领导工作、领导行为提供一些发展思路、政策建议、工作对策,具体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四是加强宣传、扩大影响。拓宽渠道、注重实用;注意反馈、及时完善。做到既会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也会抬头看天“修志问道”。梁启超痛批的旧史学之“四弊”,即:“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对于当代志者,仍是醍醐灌顶,忠言逆耳,值得居安思危,时时事事自警自省。

五是建强队伍、储备人才,既出成果、又出人才。要抓住全省各级方志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些领军人物,强化责任系于一身、好坏在于一身、毁誉关系一生的职责意识和担当精神,不追求世俗意义的追名逐利之权,珍惜无愧历史、无愧人民、无愧子孙后代的流芳百世之权;不干蝇营狗苟、沽名钓誉之事,多做为党利国利民、福泽千秋万代之事,在成才中立业,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