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编纂探索>详细内容

【论坛】坚定方志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来源: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执笔:刘刚) 发布时间:2020-03-22 22:21:37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全民族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增强自觉自信,并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之后提出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个崭新的“自信体系”。“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关乎着党和国家及民族的兴盛与强大。倘若缺少文化自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将无从谈起。方志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深厚的底蕴正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应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方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方志文化的产生,缘起历朝历代的修史修志,最初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禹贡》《山海经》等早期方志著述。秦统一中国后,续有纂辑。两汉时期,郡国地志已成为中央政府的征录之书。隋唐时,图经又成为方志文化的主要载体。到宋元时期,方志文化随方志体例的完备而成型。至明清时,方志文化逐渐成为国家的主流文化。此后经民国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这种主要以文字记述形式传承中华文化血脉的方志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方志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根据《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发布的数据,社会主义新方志“已出版7000多部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2万多部行业志、部门志、军事志、武警志、专题志、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等,1900多种、15万多部地方综合年鉴,1000多种、7000多部专业年鉴,大量地情文献”。这些新的方志文化成果与近万种旧志及其整理成果,共同构成了一座以国情、地情为主要内容并不断丰富的方志文化资源宝库,形成方志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然而,“方志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概念的提出却是近年的事,就连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首部全国性地方志法规——《地方志工作条例》也没有论及“方志文化”的只言片语。直到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第一部规划性文件——《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方志文化”才首次正式提及,意外的是全文竟然多达7处涉及“方志文化”,如“方志文化建设”“城乡方志文化建设”“方志文化影响力”等,这成为“方志文化”进入国家文化顶层设计的显著标志。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特别提出,要“加强党史国史及相关档案编修,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中央正式把方志文化作为阐发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内容,并将其列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七大重点任务之一,这在方志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二、方志文化的基础地位与历史地位

正是因为方志文化承载着深厚的文明积淀,凝聚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国家层面才旗帜鲜明地把方志文化作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它所涉及的领域之广阔、品类之繁多、内容之精深,是其他文化不可比拟和替代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堪称一绝,其非同寻常的独特性理当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力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近平: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谈话,2015年11月3日。)他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方志被誉为“一方之信史”“一方之总览”,历数千年而不衰。旧志全面翔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绵延辉煌的悠久历史,可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社会主义新方志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谋求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奋斗历程,也记录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从这个角度讲,方志文化又承载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无论旧志与新志,方志文化都以其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体现了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的一脉相承,更彰显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四川省志》部分分卷展示(图片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办)

从世界范围来看,方志文化更是中国的“独门绝学”和“绝世武功”,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和平台。如今仍然散布在欧美和日本等许多国立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的大量方志古籍就是一个明证,客观上也是汉学及中华文化在西方国家得以尊崇的经典案例。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方志文化必将在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发挥超越时空的宝贵价值,必将在全球产生深远的文化影响。

三、方志文化的现实作用

方志文化源远流长,它与国史、家谱一起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源流,独有的特性使其在保存历史、传承文明、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推动海内外文化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作用日益突出。

一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一方之全史、文明之根脉、文化之精髓,方志文化在形成发展中汇聚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和“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等时代精神。这些精神让一代代中华儿女在历史浪潮中牢固坚守,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品格和核心价值观,并逐渐成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巨大动力。特别是近年来,方志文化发挥“存史、资政、育人”功能,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开发出了一大批方志文化产品,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深入挖掘方志文化中的历代先贤名人和革命先辈先烈,使其修齐治平的思想、高尚的人格和优良的家风家训得以传承,不仅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鲜活教材,还可以激发人们在国家、民族的发展中有更多更大的担当。2019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又把“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民生”的一项内容,把文化放到了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这更为方志文化服务中心工作提出了新需求和新思路。

二是顺应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中国梦的实现,除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指标外,“文化软实力”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元素。这就需要把方志文化中有特色的、民族性的文化元素进行开发利用,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方志文化产品,让世界了解并接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就修史修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对方志工作作了三次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也对此发表了两次重要讲话、作出了两次重要批示,为方志文化的传承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使命。我们欣喜地看到,“加强修史修志”已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7年1月“南海主权与地方志”论坛在海南省隆重举行,这些都无不证明方志文化已成为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2017年2月16日的《人民日报》(7版)刊载以“地方志研究应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专文,提出“充分发掘地方志工作在资政辅治、地情教育、科研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作出新的贡献”。尤其在当前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方志文化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智慧,推动方志文化走向世界。

三是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多次谈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关乎全世界发展的新理念。该理念是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提升国际话语权作出的全新思考和战略安排,展现了大国崛起的文化自信,已先后载入联合国和安理会决议,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凝聚起越来越多的和平希望与发展力量。其实,这种理念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和博大胸怀,体现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价值观念,在展现中华文化自信的同时,表达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愿,从而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在博大精深的方志文化中,这种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理念和精神何其丰富,完全可以在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大有作为。这就需要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方志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引领世界文化向中华文化看齐,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真正成为时代潮流。

四、方志文化传承发展的动力与路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方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而传承是基础,发展是方向,没有传承的发展如无源之水,没有发展的传承似死水一潭。在新的历史时期和重大发展机遇面前,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方志文化前进的必然选择。

一是要创新方志物质文化。传承几千年的修志传统是方志文化发展的根基所在,包括各类地方志书、年鉴及地情书籍在内,已形成数以万计的方志文化成果体系。但这些充满深厚物质积淀的方志文化成果,一直以来多为政府部门服务,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很难见到。其实,方志文化可以凭借拥有众多成果的优势,在经济和文化领域拓展自己的应用功能与潜力。这就需要方志工作者结合时代需求对这些成果加以选择提炼,有针对性地开展地情概览、旅游指南等资料汇编,为规划制定、资源开发、基础建设、招商引资、防灾减灾、文化旅游等经济和文化活动提供服务,也可为复活文化遗产服务。比如,方志文化中的众多英雄人物和能工巧匠,可以分类汇编为人物故事,让舍生取义、工匠精神等传统价值转变为可触摸、有价值、有品位的大众读物或乡土教材,让群众特别是青少年通过阅读的方式领略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和崇高的价值追求。这种专题地情资料汇编,已成为方志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但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方志工作者要兼顾传统与现实,对方志物质文化进行深加工,彰显方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自信、责任与担当。

二是要创新方志制度文化。方志制度文化包含方志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编纂原则、体例规范和工作机制等。方志历千年而形成的志书官修制度,确保了方志文化的绵延传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方志的重视,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持、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和“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机制,一系列基本理论、编纂规范、法律规章和制度得以确立,大大拓展了方志制度文化的内涵。尤其是2016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突出规划引领和制度保障,加强顶层设计,创造性地制定出台了信息、年鉴、科研、期刊等全国性专项规划和指导性文件,为方志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此外,各级方志机构还应主动作为,充分依靠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在组织方式、编纂方法和工作机制上探索新举措,在执法检查、目标考核、资料报送、考核激励等方面思考新方法,推进方志文化发展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如针对修志编鉴中普遍存在的资料收集难问题,不妨变部门报送为向社会征集,变无偿索取为有偿征收,还可以变一次报送为资料年报,有了这些工作制度的创新设计,才能为方志文化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要创新方志精神文化。历代方志人始终承担着记录历史、保存文献的职责,承担着“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方志人秉持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崇高情怀,在艰苦、辛苦、清苦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集中体现了方志人的精气神。如今,时代赋予方志文化更多更新内涵,方志文化已成为事关“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和发展改革大局的重要文化工程,是一项具有崇高意义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方志人的精神是什么呢?《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把“修志问道、直笔著史”明确为方志人精神,这既是对千百年来无数方志人精神风骨和价值追求的总结凝炼,又明确了方志人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方志工作者应大力弘扬、发展、创新这种精神,坦荡看待“冷职业”与“热事业”,坚定方志文化自信,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参观首都博物馆北京历史文化展时强调,2014年2月25日)

四是要创新方志文化传播途径。方志文化包含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由于这些优势以其稀缺性、权威性存在于故纸堆和大部头“官书”中,查找资料费时费力,传播和利用极为有限,故难以发挥它的应有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将传统纸质方志资源数字化、网络化以及变“官书”为大众产品成为方志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加快方志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地方志”的平台优势和传播优势,为数字方志馆、地情资源网、电子书等提供保障,为公众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平台获取地情信息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方志文化传播载体,推动方志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彻底改变方志文化的书本载体形式和单一传播形式。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方志文化承载中国历朝历代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文献资料,同时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可发挥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方志文化向外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因此,我们要跳出方志看方志,把方志文化的传播从国内国际的不同角度去思考,为弘扬方志文化广开道路,不断增加方志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方志文化成为国内外了解国情、地情的主渠道,成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和展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五是要创新方志文化队伍建设。方志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有生力量,方志文化的创新发展更需要一支活力十足的文化新人队伍。《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指出,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加强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地方志编修、研究工作队伍”。建设这样一支队伍,需要各级方志工作机构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公开招聘、借调并举等用人制度和准入机制,探索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档案机构等合作建立方志文化及学术研究和培训基地,建立行业专家、方志专家、文化专家等专家库。同时,要强化对年轻人才的培养,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锻炼和实践机会,学习方志编纂指导思想、修志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并创造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成长氛围,不断提升方志文化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批有德、有才、有识且具有方志文化自信的执着坚守者,才能担当修志问道的历史使命,才能为方志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方志文化的春天已经到来,方志工作者应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坚定方志文化自信,以创新的精神和勇敢的担当去推进方志文化的传承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本文执笔:刘 刚)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执笔:刘刚)

来源: 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执笔:刘刚)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