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巴蜀史志》卷首语>详细内容
2021-10-28 11:44:49

211期【卷首】将坏习惯“限时办结”

作者:蝉羽 来源:《巴蜀史志》2017年第3期(总第211期) 发布时间:2017-07-01 11:33:00 浏览次数: 【字体:

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或常常使用字典等工具书的人都知道,“习”的本义是练习飞翔,《说文·习部》“习,数飞也”,画面感、动感都很强。千百年衍伸而来,更多指学习、演习、练习、温习、复习,总之是因为常常接触、反复习练而熟悉,终至成为了“习惯(贯)”———在个体,在群体都表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都是这么些意思。前人为此还创造了很多流传至今的常用词汇,比如习惯、习染、习俗、习见、习性、积习、恶习、相沿成习、习以为常、习焉不察、习与性成、习非成是,等等。

相较之下,“限时办结”就既是新生事物,还混杂舶来品的“外国血统”了。其大意是指按照规定的时间、程序和要求处理问题、事项的制度和原则,基础要义体现在准时、规范、高效、负责。

将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二者联系在一起的起因,缘起于近期工作现实中受到的一些刺激:

前段时间,今年的六月,抛却任何被指为“官话”的风险和世俗,真是在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下,在全省方志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四川方志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终于在清华大学顺利举办。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开创性的举动,足可以进入方志历史的“大事记”:在中国的最高学府,聆听时下最有思想的专家学者的所思所想所感,结合实际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得,让“方志”这份中国古老而独有、绵延千年而生机焕发的优秀文化传统及其承载者在清华,在这些大学者、大专家的心中留下印象,是多么美妙、多么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美事、大事!学员们学知识如饥似渴,听讲座迫不及待,交流互动踊跃活络,联系联络争先恐后,良好的形象、求知的风气、思想的深度,得到了很多大家的赞赏。

然而真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的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确也实实在在地体现了我们“修身”的欠缺,“修心”的差距。比如,虽经再三提醒,安静的课堂上,不时还是有手机铃声高亢地“优美”响亮;虽多次打招呼,还是有学员课间休息时“忙”着自己的乐事,老师开讲了,他才不慌不忙去教室前排掺茶倒水;虽然班长、组长都在提要求,还是有学员喜欢“课堂散步”,大教授讲的精彩飞扬时,他居然也在教室里、课堂上走动、晃悠了起来。还有的学员净顾着自己舒服,以四川人的身材在清华的教室大秀各式各样的“葛优躺”,有的在安静的课堂上一口痰吐到地板上,还要用锃亮的皮鞋蹭上几脚,当然,歪瓜裂枣打瞌睡、交头接耳“谈体会”,也是必不可少的“正常”现象了……

自曝家丑是很不堪的糗事,自然更无意“傻乎乎”地主动去得罪、获罪我们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只是,从做人的修养,从党员干部的修炼,从工作领导者的修身,从发展带路人的修行,从文化传承者的修心,就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也就相信“忠言逆耳利于行”,“大行不顾细谨”了。

其实自己静下心来,或者以旁观者视看,我相信我们的学员都会觉得这些是不折不扣的坏习惯,甚至很多人根本不会相信这些事情竟然真正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文化人做这么没文化的事,怎么可能!”———然而它真真切切地发生了,就由我们“专业”的文化工作者亲自“生产创造”,就在天天高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就在我们“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领导者自己身上。

说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得罪”人更是为了提升人。我们大可不必就这些现象去搞对号入座,去定点定人指责批评。我们更提倡以此为戒,举一反三,想想“我”是不是这样了,为什么会这样,怎样不这样。

我们提倡在修身上做一个坚定的践行者。说一打理论不如一个实际行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腹有诗书气自华,离开长期、细致、具体、分分秒秒时时、日日月月年年的修炼实践,一切的美好都可能只是一个词汇、一种意象甚或一个笑话。

我们提倡刻苦修心。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立身成败,在其所染。我们的心田干净,身就会清净,行也会洁净;我们的心思端正,身就会端庄,行也会端方;我们的心田美丽,身也会美好,行也会美惠。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养成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过程。邱吉尔说,“纸上谈兵是没用的,只有开始行动才有用。”习惯要靠习惯来征服,让我们拿出时间表,订好路线图,对坏习惯来个痛痛快快、彻彻底底的“限时办结”。如此,你就会真切体会到马斯洛所言的真理性: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来源: 《巴蜀史志》2017年第3期(总第211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